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貿易大國的升級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14-05-21 08:44:55  


 
  第二,支撐中國出口的比較優勢快速轉換,傳統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壓力凸顯。中國制成品出口大國的地位,依賴於低成本勞動力。以往,中國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較低,加之農村大量的富餘勞動力,出口部門的勞動成本在很長一段時期都處於較低水平。

  但近年來,出口部門勞動力供求出現了重大變化:一是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成本相應上升;二是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非農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不斷擴大,農村富餘勞動力基本完成轉移,勞動市場的供求關係已跨越“劉易斯拐點”,勞動力成本進入上升時期;三是由於高等教育平民化改革,擴大高校招生,使高校每年的入學人數從2000年的108萬增加到現在的約700萬,導致從事製造業的藍領工人供給大量減少,推高了出口部門的工人工資;四是由於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工廠需要支付的社保成本相應上升。上述變化,使中國出口部門的工資成本自2003年起,以年均兩位數的速度快速增長,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越來越小,勞動力低成本的優勢正在消弱。比如,2000年時韓國單位勞動成本是中國的16.3倍,2012年已縮小至5.7倍;與中國台灣和香港地區的勞動成本相比,目前的差距也縮小到2.9倍和1.9倍。而與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單位勞動成本更是從優勢逆轉為劣勢,如印度、印尼等人口大國的單位勞動成本已降至中國的30%。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大大削弱了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一些企業開始將生產基地向更低勞動成本的國度轉移。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走上出口導向之路,導致國際競爭日益激烈,而金融危機後外部需求不足,又致使產能過剩加劇,諸多因素的影響,使中國傳統產品出口的競爭壓力凸顯。

  需要指出的是,傳統的比較優勢雖然慢慢失去,但同時又有新的優勢湧現出來。主要表現在中國擁有大的本土市場(大市場可以產生規模經濟,進而有助於研發和品牌建設)、人口質量紅利(人力資源質量高、成本低)以及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能力。比較優勢的轉換要求我們調整對外開放的戰略目標,從出口創匯轉向價值鏈提升。

  第三,中國出口的外部國際環境正處於變化之中。一是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金融危機後,各國更加重視出口,普遍加大了對本國產業的扶持與保護力度。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則推動“再製造業化”,也更加重視對本國市場的保護。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使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摩擦持續增加。二是區域一體化的快速推進,使中國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目前,全球FTA已達300多個,其中大多數是新世紀以來建立的。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推動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和跨大西洋夥伴關係(TTIP)正加快步伐,巨型區域一體呼之欲出,中國的區域一體化戰略受到衝擊。如果不能急起直追,中國將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三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正在重構國際經貿規則。美國以TPP等區域一體化組織為平台,強力推動新的經貿規則,如勞工標準、環境標準、競爭中性等規則,同時還在推動制定多邊的投資協定、服務貿易協定等。如果中國不能加速國內體制改革,將難以適應這些新的國際經貿規則。屆時,中國要保持傳統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難度會更大,出口結構升級也將面臨更多的困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