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新常態超越“新平庸”

http://www.CRNTT.com   2015-03-10 09:26:22  


  中評社北京3月10日訊/美國經濟學家薩默斯等預測,今後10至20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顯著放緩,年均增長率將下降到2013—2023年的5%,然後進一步下降到2023—2033年的3%略強。其預測依據是所謂的“趨中律”,即任何國家的高速經濟增長都是一種異常現象,終究要回歸平均值,這個平均值大體上就是世界經濟的平均增長率。類似的統計分析也顯示,在人均收入達到中國目前的水平時,大多數經濟體遭遇了增長速度明顯減慢的命運,平均從6%—7%下降到略高於3%的水平。這與國際上關於全球經濟進入“新平庸”的判斷不謀而合。但是,這類預測既沒有對中國經濟減速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也明顯低估了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速度。

  人民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文章表示,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雖然正在經歷下降過程,但未來中國經濟增速仍將顯著高於世界經濟增速。中國經濟的年度潛在增長率,1995—2010年為10.3%,“十二五”時期為7.6%,“十三五”時期估計為6.2%。而且,改革紅利可以再為中國贏得接近2個百分點的額外經濟增長。總體而言,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完全可以實現7%左右這樣一個顯著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長速度。

  事實上,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近年來僅略高於3%,是各國經濟不同增長速度的平均值,而不是各國經濟增速一概略高於3%。中國經濟增速處在世界平均水平線上下哪個位置,絕不是由什麼統計“規律”先驗決定的,而是取決於中國的經濟潛力和政策應對。全面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準確理解中國增長速度減慢的原因,並主動適應和引領這個新常態,中國經濟增長就能實現對“新平庸”的超越。

  文章指出,認識新常態,需要認識到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向中高速,不是周期性的外部衝擊所致,而是由結構性因素造成的長期趨勢,是中國經濟進入新階段的必然結果。中國傳統上勞動密集型產品具有比較優勢並在出口中占主導地位,其“比較優勢指數”(即中國該類產品出口比重與世界貿易該比重的比值)從2003年的4.4下降到2013年的3.4。這就是說,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下降快於世界同類產品貿易量,經濟增長減速主要不是外部需求衝擊造成的。新常態下,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投資回報率下降,結果必然是潛在增長能力降低。

  適應新常態,需要加快增長動力從投入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2010年以前,中國人口轉變的總體趨勢是朝著有利於經濟增長的方向變化,表現為勞動年齡人口持續增長、人口撫養比下降的人口機會窗口為充足的勞動力和人力資本供給、高儲蓄率和積累率以及高資本回報率創造了必要條件。同時,勞動力轉移帶來的資源配置效率提高,促進了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使中國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情況下,這些增長源泉或者消失或者式微。只有使增長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才能更快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形成新的增長源泉,實現長期可持續的中高速發展。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