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台灣的“日本情結” 由何而來?

http://www.CRNTT.com   2016-10-17 00:12:50  


 
  (二)二戰後台灣隱蔽性的“日本情結”

  日本戰敗後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在國民黨的高壓統治下,台灣社會的一切“日本元素”是被嚴厲禁止的,可是二戰後很快台灣社會的“日本情結”卻被重新喚醒。二戰後表面上全島彌漫著對“中華民族”的政治認同,實際上暗湧著的“日本情結”一直從未消失。

  蔣介石也是一個有“日本情結”的人,但是他的“日本情結”與台灣本省人對日本的歷史情感並不相同,他的“日本情結”更多的表現為對抗大陸的一種政治性、軍事性工具。二戰結束後,蔣幫助甲級戰犯逃脫罪行,還幫他們回到日本。這些人後來為報答蔣恩情,1950年由當年的侵華日軍高官為主的“白團”秘密潛伏進台灣20年,幫助國民黨提高“協防台灣”的軍力,後來“白團”的主要成員也是二戰後日本政界“台灣幫”的重要來源。⑥二戰後,除了上層政權與日本右翼勢力的暗中聯繫,作為日據殖民時期的親身經歷者,台灣本省人自然存有與外省人不同的對日情感。另一方面,國民黨政府接管台灣後以強制性、壓迫性去除台灣人與日本有關的記憶,經歷了日本同化教育50餘年,日式思維已經是當時許多本省籍知識分子思考的工具,國民黨全面壓迫性地去除日本元素相當於阻斷了他們的發展之路。同時國民黨對日據時期遺留在台資產劫取也觸及了一部分台灣本省資產階級的利益。最終,在1947年爆發了“二.二八”事件,直接結果是台灣人民的身份認同再次發生異化,日本元素成為了一部分台灣人反抗國民政府的手段,不少人把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滿直接與“中國”劃上等號,致使台灣人民的“中國認同”從日據時期之後再次產生疏離感。

  (三)冷戰後台灣社會化的“日本情結”

  1980年代末李登輝上台後,台灣人身份認同的異化步入新的發展階段。這時期日本因素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已經深入台灣社會內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建構“新台灣文化”

  李登輝等人推動的“新台灣文化”建構故意模糊日據時期殖民的本質,給台灣民眾造成選擇性記憶的假象,片面強調日據時期日本對台灣的現代化貢獻。另一方面對“二.二八”事件不斷重提加深台灣社會對國民黨政權的仇視,把國民黨政權變成是與“中國”劃上等號的符號,被利用成為勾起台灣人對日本的親近感和扭曲台灣人身份認同的工具。當前在台灣不管是本省人還是外省人為了族群融合都必須貼上“愛台灣”的標籤,曾經殖民台灣的國家變成了當前一部分台灣人懷念的對象。同時,在李登輝和陳水扁任內還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其關鍵是對歷史教科書的修改造成台灣年輕人對日本殖民的認識存有偏差,再加上台灣社會的“親日”環境,很容易使台灣年輕人對日本產生好感。“新台灣文化”是台灣社會“主體性”意識建構的核心工具,“日本情結”的培植是其關鍵部分,它目的是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之間鋪設一條認同的鴻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