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台灣問題 如何由“勢”而觀

http://www.CRNTT.com   2022-08-29 00:08:29  


 
  認知框架根植於思維模式之中,深受社會化進程的沾染。一定的文化社會化進程,會造就一定導向的思維模式的生養。各自文化均內涵一定的內部共通的思維模式,構成為思維進程確立基石的範疇,並主要體現在分析的概念本身。這種範疇形成一種機制,依據功能系統而起作用,並深刻影響認知框架的確立與形成。而在西方的共通思維模式而言,強調一種由對立與相聯形成機制的模式,這種對立與相聯是建立在對事物與現象認知,基於深刻分裂的體認與把握之上:從現象與本質的分裂,方法論與本體論的分裂,自然與社會的分裂,到語言與存在的分裂,其慣用分裂的觀照探查事物與現象,以分析性概念的提煉與邏輯可化約推論的導出為宗旨,力圖在對立與相聯的總知性形式中達到詮釋與理解,典型的範疇體系諸如:方法到目的、或是原因到結果,汲汲於問題意識與邏輯一致,在涉台問題的研究亦是如此,諸如統一問題研究,執著於方法的目的性可欲性評估、效用合理性審視等等。此種問題意識的範式,往往不容易達成對於全局的整體性理解,它基於其分裂性的思維預設,往往偏向於獨一、超越的極端化,而非相互依附的相互性。既有主流的認知框架都不可避免帶有至少兩個缺陷:第一是追求的邏輯可化約的完滿一致性,不能同具體現實的缺陷性相適應,邏輯一致的處理傾向容易導致理解的極端化;第二是以分裂的思維處理與運用事物,不能兼顧静態的觀點與動態的觀點,而現實往往是既有的亦是生成的,是静的呈現與活的發展的統一,分裂的思維進程本質容易導致理解的偏狹化。既有主流的認知框架,對於涉台問題的分析與定性,則或是極端化的悲觀與樂觀,或是不能全局性的把握事物與現象的整體性面貌與歷史性進程,存在一定的認知框架局限性,訴求新的範式理解以達到認知意義的反濟。

  如何採取新的認知框架進路,達致對於問題的認知意義反濟,美學理論中“後退的效果與美學的縮小”可資為用。一位中國畫論作者指出,觀看山水時,太靠近則看不見它們的輪廓;反之,越往後退,瞳眸則越能收盡畫上的高山流水。這好比張開一匹素絹,使畫像遠遠地照映,如此一來,最峻偉的高山也會被框於方寸之內。“昆侖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形莫睹,迥以數里,則可圍於寸眸。……張絹素以遠映,則昆、閬之形,可圍於方寸之內”。對於畫家的探查而言,就近檢視局部細節時,無法看得清楚那推動線條的交錯、凸起或停止的力量。祗有從遠處觀看整體時,在對比之下,這些線條形狀內在的力量才顯得出來。有了距離,觀者不僅可以理會一幅更遼闊的山水,還可以有更大的空間去欣賞它;因為那山水好像已經脱離了本質之外的混濁而沉澱下來,重新回到單純獨一的動作,那賦予它形狀而得以存在的動作。“後退的效果與美學的縮小”助益於呈現事物的整體面貌,展現事物本身眼不能見的氣勢向度,而合適的適應於“後退與縮小”的知性形式與認知概念,在於“勢”的範式。

  所謂“勢”的概念絶對是普遍通行的,它與世界的進程有關,也與人類的各種活動有關;它既涉及自然層面也涉及技術層面。雖然勢的模式放之天下皆通,但是我們總是從個别的表現來慎重地理解它。因為在事情開始時,情勢就是關鍵所在,而且每一個情况裡、每一個時刻裡,情勢都有所不同,它不停地變化,所以在每一個情况中支配現實的趨勢也必然是獨一無二的,絶不會重復發生。“實况”永遠不會固定下來,因此能逃離既定的框架。正是這樣的情勢使現實之所以成為現實。“勢”的範式的本質,是對於前述“分裂與聯繫”思維的反動,要旨在於“一體與運動”,事物的現况、歷史與未來是一體的,事物的本質、現象與原因是一體的,而事物本身是生成性處在變動之中,這種變動亦是同過去、當下呈現一體性的因而可以作為必然性加以把握,但變動與生成本身是偶然性的標識,因而它是跨越必然與偶然、現况與未來、狀態與生成的概念。“勢”的範式,對於既有的“目的-方法”與“原因-結果”的範式,會是一次認知意義的反濟,助益於在“勢”的視野下,將現况的把握與未來趨向的理解聯繫在一起,助益於涉台問題視野更高、視野更廣的理解,擺脱當下現實事件的零碎與堆砌,達成在“勢”的歷史進程中對事物的全面性與整體性把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