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月刊:立陶宛對華政策的變化與涉台挑釁

http://www.CRNTT.com   2024-10-24 00:02:07  


 
  具體分析,作為一個中東歐的小國,立陶宛的安全戰略一直以生存與發展為核心,自身的安全認知是立陶宛制定對外政策的重要依據。首先,近年來,由於克里米亞入俄、白俄羅斯局勢、俄烏衝突等原因,立陶宛進一步重視國家安全。右翼政黨領導下的新一屆立陶宛政府的安全認知由以往“對沖戰略”進一步向美國與北約靠近,集中表現為更加反俄、反華、親美、親歐。在這種安全認知的影響下,立陶宛需要付諸相應的行動來獲取美國的關注與支持。諸如,立陶宛國防部副部長阿布克維修斯在2022年4月對外聲稱“立陶宛準備好在印太安全領域扮演更積極角色”。因此,在地區局勢變化與安全認知變化的情況下,立陶宛開始轉變其對華政策,作出一些反華行為向美國納“投名狀”,以此換取美國的安全幫助。

  五、結論與討論

  中國和立陶宛建交後相處30多年以來,立陶宛對華政策由平穩務實發展演變為當前的激進反華,其對華政策的變化不是由某個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在外部結構與內部認知這兩個維度組成的分析框架中,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孤立地看待任何一種結構因素或認知因素,都較難全面、準確地理解立陶宛對華政策的調整與轉變。從短期看,當前立陶宛的對華政策行為或許能引起美國與歐盟的關注,獲得美國與歐盟的口頭支持;但從長期看,立陶宛的對華政策過於短視,不但損害中立兩國關係,而且對立陶宛本國的長遠發展也毫無益處,甚至將犧牲立陶宛人民的利益。總之,當前立陶宛的對華政策是錯誤的。現階段立陶宛國內的經濟壓力與治理困境也印證了這一點。立陶宛原本寄希望於與台灣合作以緩解中國大陸市場封鎖所帶來的經濟壓力,但最終卻以極大的挫敗告終。眼下,歐洲各國尤其是近期匈牙利和塞爾維亞紛紛加強與中國的經貿往來,發展當地經濟,給立陶宛很大的震動。立陶宛許多企業和民眾要求全面恢復與中國的關係。在這種形勢下,立陶宛迎來了2024年的總統大選。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議題”出人意料地成為2024年立陶宛總統大選的焦點,尤其是現任總統瑙塞達在選舉期間出人意料地改變了立場,甚至對台當局提出了具體要求,以期幫助立陶宛改善與中國大陸的關係。瑙塞達指出,先前立陶宛曾允許台灣當局設立所謂“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然而,此做法嚴重破壞了中立關係。所以,依照國際慣例,台灣當局應將名稱中的“台灣”修改為“台北”。瑙塞達毫不避諱地表示,對於態度為何突然轉變,他認為是出於緩和與中國的緊張關係。他指出,使用“台北代表處”是國際通行做法,也符合一個中國政策,或許是各方都能接受的做法。由此可見,要想連任的瑙塞達,通過表達對華友好的言辭(在“台灣代表處”名稱調整方面的積極表態)來彌補長期以來因對華強硬立場所帶來的損失,希望爭取贏得經濟選民的支持,同時向中國釋放緩和兩國關係的信號。2024年5月26日,立陶宛新一輪總統選舉結果顯示,現任總統瑙塞達以壓倒性優勢獲得連任。接下來,瑙塞達總統領導下的立陶宛政府對華政策是否會發生新變化,我們衹能拭目以待,畢竟對於瑙塞達總統,既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總之,立陶宛作為小國,出於本國利益的角度出發,無論是在政治層面還是經濟層面,與中國保持穩定且正常的關係都至關重要。未來,希望立陶宛政府汲取歷史教訓,不再充當西方大國的棋子以及大國博弈的馬前卒,應認清國際政治的發展大勢,摒棄冷戰思維,糾正錯誤的對華政策,重回曾經平穩務實的對華政策,深化與中國在各領域的交流合作,如此才真正符合立陶宛本國及其人民的利益。

  本文係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台灣‘Z世代’青年的國家認同研究”(項目編號:23YJCGAT003)階段性成果;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貫徹‘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的實踐和經驗研究”(22AZD100)的階段性成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