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石之瑜:大陸還有統派嗎?

http://www.CRNTT.com   2008-10-12 11:57:29  


  中評社香港10月12日訊/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石之瑜針對目前兩岸政經文化互動現狀,問"大陸還有統派嗎? "
 
  近年台灣的台獨勢力高漲,但仍有反台獨的小潮流在悸動,反台獨的比例雖然小,且立場五花八門,不過他們都同意,台灣人應該傳承中華文化,貢獻文化複興。相反的則也應該問問,這樣廣義的文化統派立場,在大陸還剩多少? 

  國民黨勝選之後,表面不再推動台獨,兩岸關系和緩許多,但也絕對沒有任何推動統一的行動。事實上,馬英九還從兩方面做過自我澄清,他說,他生前看不到統一,而死後要葬在台灣。他的表態可稱為是絕不成為統派的一項承諾。 

          呵護馬英九是要息事寧人 

  馬英九之所以能取信於大陸,是因為他開放兩岸交流,回歸不統不獨的中間路綫,或忽統忽獨的投機路綫。未來國民黨在他的治理下,文化統派只會更式微,不會增強。文化統派尚且如此,遑論那些政治統派。 

  所以,在大陸各界的感受中,馬英九之好,是比陳水扁好,但卻沒有比李登輝好,這從國民黨上台後,對於文化教育方面的政策與人事布局,采取扁規馬隨,避之唯恐不及。若有更動,也多是出自潛藏於行政部門的文化統派的自發行為,與國民黨無關。 

  但是,由於特大台獨貪腐案件接二連三爆發,導致民進黨受挫,尤其是遭到陳水扁挾持下的民進黨,竟繼續訴諸台獨,更加破壞台獨的信用,如此馬英九的不統不獨立場就更形穩固,也讓大陸對兩岸關系日益放心。 

  大陸出現這種放心的氣氛所透露出的,是一種與馬英九一模一樣的息事寧人心裡。說得重一些,就是功利之心、投機之心。馬英九無心於兩岸統一大業,左閃右躲,把兩岸關系變成一個民間經濟利益的場所,其中是以計算、剝削、自利為核心。若只是民間如此無可厚非,政治領導人刻意將兩岸關系物質化,就絕非無辜。但大陸為何總是要處處呵護馬英九呢? 

  因為,近年大陸講求發展機遇,全力化解中國威脅論,故不願意為了台灣而與美國發生衝突。對大陸而言,台灣儼然是個外在於自己的場域,以至於談到抓住機遇時,台灣充其量是個必須審慎管理的麻煩制造者,是大陸抓住機遇的障礙,不是抓住機遇的主體。馬英九的不統不獨,符合大陸需要抓住發展機遇的條件,所以大陸各界看到他勝選很興奮。 

  簡言之,大陸關心與喜歡台灣與國民黨,是因為國民黨把兩岸關系物質化以後,就不再有台獨的危機,則大陸可以致力於經濟發展。大陸各界願意呵護馬英九,是為了大陸自己的發展,不是為了維護文化統派在台灣的生機,更不可能是要促成兩岸政治統一。 

          政治統一遙不可及 

  二十一世紀以降,大陸文化界出現複古風,傳承文化的呼籲此起彼落,文化複興的機遇也隨之出現。這樣的複古風,在零星散見台灣各角落的文化統派身上,其實從未熄滅過。值得注意的是,大陸的文化複古風與台灣的文化統派之間沒有任何政治聯系,台灣的文化統派長年從事於反台獨,乃是大陸文化複古風裡不存在的政治關懷。 

  這樣一個大陸政治與文化界,浸淫在由於物質力量增加而派生的兩種期盼中,一種是累積更大的物質力量,也就是抓住機遇之謂;另一種是從物質滿足衍生出的精神需求,也就是文化複古風。 

  國民黨執政以來把兩岸關系物質利益化,與這兩種期盼是吻合的,這就造成大陸上已經沒有什麼追求兩岸統一的急切感。不過,即使兩岸政治沒有統一,但兩岸的功利主義卻統一起來,使雙方在政治上相看兩不厭,非常順眼,覺得對方都不會阻撓自己對物質利益的追求。 

  許多大陸學者認為,只要大陸物質力量大到一定程度,統一就會水到渠成。現在要先反省的是,是不是中國力量大到一定程度,反帝國主義也會水到渠成呢?以今天對美國忍讓的程度看來,物質力量大到一定程度以後,與美國的合作可能更高,中國強調和諧的價值更能取信於世人。 

  不論反帝或統一,都是道德信念,不是物質利益。兩岸關系物質化顯然不是國民黨一方造成的,而物質化所帶來的功利主義統一,其含意正是政治統一機遇的流逝,統一淪為口頭儀式。看到兩岸領導努力呵護目前的氣氛,無異於是對道德信念的妥協。 

  政治統一遙不可及,兩岸幾乎不見任何有影響力的政治統一步驟。但台灣起碼還有文化統一的殘餘勢力,那大陸還有沒有呢? 

  (聯合早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