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徐博東:中共對台方針政策發展脈絡

http://www.CRNTT.com   2008-12-10 00:32:33  


徐博東:中共的對台方針政策與其國家的發展戰略息息相關,它既為國家發展戰略所制約,更為國家發展戰略服務。
  中評社北京12月10日電(作者 徐博東)中共自1949年建國以來,始終都把實現台灣與大陸的統一,作為自己神聖的歷史使命,並依據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適時地制定、實施和調整對台方針政策。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共對台方針政策的演變與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相互銜接的大的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40年代末──50年代中,是“武力解放台灣”階段

  第二階段:50年代中──70年代末,是“和平解放台灣”階段

  第三階段:70年代末──現在,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階段

  今天我們要談的,正是第三個歷史階段,也即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共對台方針政策的發展脈絡。

  一、70年代末,中共對台方針政策調整的背景

  上個世紀70年代末,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新的重大變化。

  國際方面: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經過多次曲折複雜的談判,發表了建交聯合公報,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進程,終於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聯合公報明確宣布: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只同台灣“保持文化、商務和其它非官方關係”,強調美國“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中美建交意義重大,它不僅標志著中美兩國關係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主要的國際障礙,從而為中共提出並確立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營造了良好的國際氛圍,創造了重要的國際條件。

  國內方面:自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結束了長達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之後,中共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各個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撥亂反正”的整頓工作。特別是1978年5月,通過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大討論,衝破了個人迷信和“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

  在此基礎上,1978年12月召開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全會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等“左”的口號,決定從1979年起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是中共建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戰略轉折,不僅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正確方向,同時也為中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新的對台方針政策的出台奠定了基礎。

  正是在上述國際、國內的背景下,70年末、80年代初,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在毛澤東、周恩來關於爭取“和平解放台灣”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創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新的對台方針。

  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對台方針政策的形成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新的對台方針政策,有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

  早在1978年10月8日,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鄧小平在會見日本著名文藝評論家江藤淳時就說:“如果實現祖國統一,我們在台灣的政策將根據台灣的現實來處理。比如說,美國在台灣有大量的投資,日本在那裡也有大量的投資,我們正視這個現實。”表明了在解決台灣問題時,要實事求是、尊重台灣現實的思想。

  11月14日,鄧小平在會見緬甸總統吳奈溫時又進一步說:“在解決台灣問題時,我們會尊重台灣的現實。比如,台灣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動,美日在台灣的投資可以不動,那邊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動。但是要統一。”

  當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發表的公報中,首次以“台灣回到祖國懷抱,實現統一大業”,取代了以往“解放台灣”的一貫提法,這實際上已清楚地表明了中共的對台政策將發生重大調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