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民進黨 從上而下陷入集體焦慮

http://www.CRNTT.com   2008-12-26 00:33:08  


民進黨高層面對兩岸和解焦慮無助,只能靠煽動暴力來維持“人氣”。
 
           暴力抗爭對民進黨是利還是弊

  一方面是高層的無助感和焦慮感,另一方面是基層的激進化和非理性化,向下相互激蕩,這隻壓力鍋終於在陳雲林訪台這一事件上找到了發洩的出口,“圍城”、“蛋洗”、“暴沖”讓民進黨就此滑向街頭暴力政黨。這一轉向對民進黨來講可以說是短多長空。

  (一)暴力抗爭讓民進黨暫時緩解了危機

  暴力抗爭讓民進黨找到了對抗司法審判的辦法。陳雲林訪台期間,島內媒體鎖定民進黨的暴力抗議事件,明顯轉移了對民進黨與陳水扁弊案的報導。即使是陳水扁核心幕僚馬永成遭到收押,或是雲林縣長蘇治芬遭拘提等報導,媒體版面確實不如抗爭來得大。街頭暴力抗爭還讓民進黨人似乎看到一劑“止血良藥”:上街鬧事能為自己遮羞。所以蔡英文說,“司法人權議題將是下一階段民進黨社會運動的主軸”,還告訴民眾“以後會常常在街頭見面”。

  另外,暴力抗爭也讓民進黨重新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自台灣政治轉型以來,民進黨一直掌握著輿論的主導權,“本土”、“愛台灣”、“一中市場”等等都成為政治符號。在今年5月民進黨下台後,民進黨第一次喪失了話語權,而兩岸和平發展、互利雙贏成為台灣的主流民意。但是從10月25號“嗆馬”以後,民進黨又開始爭奪話語權。在這次抗爭中,民進黨竭力將“兩會”交流的主題從“雙贏”變為“尊嚴”,並引導輿論將關注焦點放在陳雲林對馬英九的稱呼上。這些說明了民進黨又開始重新掌握一定的話語權。

  (二)拳頭只會是打倒自已

  2000年民進黨因為“新中間路線”而獲得執政權,2008年則因激進路線讓中間選民流失而失去政權。民進黨本應以史為鑒進行轉型,朝向理性、務實的方向發展,但是內外交困、走投無路的民進黨反而滑向了街頭暴力,民進黨的這一走向只能是離執政越來越遠。或許民進黨當前的領導人,在“圍城”中想到的是過去那段曾輝煌過的街頭歲月,想要師法前輩,但是今天的民進黨或許激情仍存,但理想已歿,剩下的只有一個為貪腐護航、為非理性辯解的政治團體,這就註定了它不會再贏得掌聲,也無法再博取同情。所以當民進黨舉起拳頭在街頭衝撞,最後的結果只會是打倒自已,而不能是打下“江山”。

  (三)民進黨也意識到暴力抗爭沒有出路

  在這一波的“嗆馬圍陳”中,民進黨和蔡英文的形象遭到重挫。據《聯合報》民意調查顯示,53%的民眾不滿蔡英文處理群眾抗議的表現,僅26%的人肯定。2黨內一些理性的認識也認為,“隨著經濟議題愈來愈成為國際主流,兩岸關係也愈來愈成為台灣生存發展的主軸,但民進黨儘管已經執政八年,至今仍然停留在五年前的反對黨論述,久而久之,只會讓人民愈來愈認為民、國兩黨扮演兩岸黑白臉是恰如其分,導致民進黨淪為永遠的反對黨”。3在民意的壓力下,蔡英文在11月8日表示,“未來將採議會路線與街頭路線並進、互補,並以議會路線優先”,她還說,在團結人民、保護主權的兩個原則下,“願意發展朝野互動的機制,讓我們之間的分歧可以有適當的處理,不致發生衝突”。4從“嗆馬圍陳”街頭抗爭到“重回議會路線”,反映了民進黨的矛盾心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