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陳子帛:“胡六點”之後的台海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09-02-06 07:56:27  


 
  也就是說,實現直接大三通不必然對兩岸政治整合只會有正面作用。或許還可以說,兩岸經貿日趨密切,將極大程度地限制“法理台獨”的坐大,迫使“顯性台獨”失去存在的正當理據。但直接大三通不必然進一步促進兩岸的“終極統一”,這和“同居”不一定會導致婚禮是一樣的道理。當我們看到兩岸關係持續緩和時,同時也看到主張維持現狀和永久維持現狀的臺灣民眾不減反增。傾向台獨的民調更顯示,現有的板塊未見明顯鬆動。 

  人們已敏感發現,隨著兩岸關係的和緩以及更暢通無阻的交往和接觸,制度性競爭也已無法避免。中國大陸正處於六十年來最急劇的社會轉型,政治不穩症狀凸顯,社會矛盾加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民主政治儘管也有自我感覺良好的發展與進步,但還無法與臺灣過往政治民主轉型的生動活潑、跌宕起伏相提並論。社會主義制度之下的大陸,並非缺乏優越性,但對臺灣、香港地區的中國人,尚未產生足夠的吸引力。 

  可以預見,未來兩岸制度性競爭勢必逐漸形成主要介面。這是一個分裂的民族逐漸走向整合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所難以避免的。無須刻意回避,也不必視之為洪水猛獸。它和冷戰時期的政治對壘相比,是一種時代的進步,是“你吃不掉我,我吃不掉你”狀態之下的良性競爭,具有互補、互惠的積極功能。 

  但是,也不能排除在非常態之下,會呈現出某些人不願樂見的另一種狀態,即在新形勢下兩岸軟實力的流動。處理得宜,固然可以雙贏;處理失當,結果未必都是良性的。這是兩岸關係政治互動的新課題。臺灣《聯合報》將北京的“和平發展”銓釋為“民主發展”。去年馬英九首度在臺灣中廣直接向大陸聽眾喊話,海內外包括大陸社會反響超過預期,其中的政治寓意值得認真面對。 

須重新規範台港澳關係 

  日趨緩和的兩岸關係,也給香港、澳門提出了新問題。長期以來,在扮演兩岸橋樑角色時,香港、澳門發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作用或將因為兩岸關係持續緩和、經貿互動持續發展而發生新變化,但無論如何,在通往兩岸政治整合的過程中,港澳地區曾經發揮的積極作用,不可能完全萎縮。棄之不顧或者讓其自生自滅,是極為短視的。 

  人們也發現,北京對台決策部門曾經對港澳與臺灣關係的政策規定,也不合時宜,和當前兩岸四地關係發展形勢和規模水準也出現明顯距離。中華民族最終實現的政治整合,是兩岸四地的整合,而不只是大陸與臺灣之間的整合。因此,北京應儘早研究和考慮,重新修訂分別與1997年、1999年規範港澳地區與臺灣關係的“錢七條”,對它作出與時俱進的修改;或者在適當時候,由決策人士重新發表類似的重要講話,以便適當鬆綁、放寬尺度,鼓勵港澳地區與臺灣各層面的交往和交流。無論從現階段還是從長遠看,這都是當務之急。

  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尊重人民的願望,既體現了胡錦濤在處理錯綜複雜的兩岸問題上實事求是,也構建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本框架和實質內涵,相容並蓄了方方面面對兩岸關係所謂“中程階段”的政策主張。應該說,北京經過三十年的艱苦探索,難得一見地擁有了戰略高度和戰略主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