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 
上海戶籍改革:僅試行三年給人想像空間

http://www.CRNTT.com   2009-03-08 07:15:40  


 
  當然,這裏涉及到爲城市“農民工”提供完備的公共服務大課題,其較爲完全的解决還有待于我國社會生産力的充分發展。畢竟,中國是個地域遼闊的國家,各地經濟差別和財政投入力度的明顯不同,直接産生了社會政策在民生領域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幷不值得肯定,但却是我們可能在2020年之前都必須面對的現實。如關于義務教育階段的責任問題,筆者也在上海曾經進行過專項調研,從中可以到破解流動中的民生難題的艱難。

  我們生活的上海,雖然號稱是海納百川的城市;但一個“納”字,却也有很多文章可做。以前我們對于“納”字,往往理解爲吸收——即積聚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現在,我們站在世博時代的認知水平上,“納”字則更加突出給予新上海人以身份認同以及他們極其看重的子女在滬接受公平教育的問題。子女受教育的權利,在新上海人眼裏甚至被看得比參加人大投票等政治權利更重。但是,如果沒有雄厚幷且長期良性循環的財力作基礎,“納”字是不會被大寫的。有位基礎教育界的管理人士這樣告訴筆者:“農民工”子弟的西部或中部家鄉,國家已經將9年義務制教育經費撥付到縣級教育部門;東南沿海城市的公立學校吸收“農民工”子弟入學,勢必要動用本地的公共財力。因此,最公平的做法是實行基礎教育券制度,由“農民工”子弟輸出地的教育部門發放,東南沿海城市的公立學校接收,經費不足部分也就是東西差距由輸入地的教育部門進行補貼。不少同業人員贊同他的觀點,但筆者以爲這樣“絕對公平”的制度安排,在目前流動性廣而且會出現回流的中國社會是很難實施的。更爲現實的思路是,東南沿海城市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不加索取地盡可能改善“農民工”子弟的教育環境。

  可喜的是,相當多的地方政府也已經在現有條件和中央政府的積極引導下進行破冰式的試驗。如在上海,“農民工”的概念已經逐漸被新上海人的稱謂所替代、其子女已經能够進入上海公立學校接受基礎教育、針對性的社會保障體系也在初步建設之中。而最近,世界經濟增長的衰退迹象對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帶來了負面影響。面臨新的挑戰,我國中央政府和各地地方政府都及時地推出了一系列刺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政策、新舉措,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只是,在這些一攬子促進發展的政策和舉措中,被聚焦的往往是經濟刺激方案,而對于社會發展尤其是基礎教育的投入及其可能帶來的新機遇,則關注較少。

  事實上,2008年第四季度中央新增的千億資金中就有44億明確作爲教育投入。這部分新增教育投入,總計惠及學校將超過2000所、學生100多萬,直接加大了“十一五”後期基礎教育和諧公平發展的力度,同時對中西部地區的中長期發展意義重大。

  和中央的舉措相呼應,上海積極推出了以“兩個確保”爲目標的8項措施。其中,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保障新上海人子女教育權利的舉措,被認爲是加强以民生爲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上海的這些新舉措,也令人鼓舞地把“公平”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值得指出的是,公平是一個涉及社會、經濟、文化、道德等多個範疇的概念。它著重强調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而對基礎教育的積極投入與均衡教育差別的努力,又是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的一面鏡子。同時,教育領域公平發展的社會也將對經濟增長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而就上海的相關新舉措而言,我們就可以判斷出未來發展的新質量。今天的教育公平力度將積極折射出明天的經濟發展强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