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禮失求諸野”今解

http://www.CRNTT.com   2009-03-25 08:30:03  


學者余世存
  中評社北京3月25日訊/南方網日前登載余世存文章“文明的道路,‘禮失求諸野’”,文章說,“求諸野”並不限於民間,“拿來主義”也是它的固有內容,從商開始,甚至更早,華夏文明就不斷學習、師法先進的有用的文明成就;固然,今天的國際環境不同於以前,發達國家經受著考驗,但我們仍可以關注它們自我療救的文明能力、制度優勢,“禮失求諸野”,它們的經驗乃至教訓對於轉型中的中國仍是有益的參照。全文如下:

  中國的現代化轉型已近兩百年。初期的應戰,幾乎且戰且退,從技術、制度到文化等領域,我們的傳統在人家的現代化面前一敗塗地。經過慘烈的國內外戰爭、改良、改革、革命、動亂、亂動等社會形態,我們最終確立了一個近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框架,只是個人、國家和社會的現代性價值仍處於探索之中。今天,最近一輪現代化改革也已30年——我們的現代化道路通往何方仍是一個聚訟紛紜的問題。

  傳統社會對禮樂崩壞的應對很簡單——“禮失而求諸野”。孔子這樣的聖賢都明白,在社會劇烈變遷過程中,要從民眾那裡獲得變革的基礎,從民間獲得創新禮樂的靈感,以重建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文明模式。這種民本主義的思想是最簡單也最偉大的思想。

  我們的現代化是一種後發性的現代化。它的好處是可以很快地複制出一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體制;但它的負面因素在於,後發現代化難有積累,思想相互攻伐,遲遲不能進入持續不斷的社會變遷,呈現出楊小凱所說的“後發劣勢”。更為關鍵的是後發現代化最容易把民眾當工具。因此,一個常見的現象是,後發現代化國家的知識精英們與民眾日益拉大距離:他們的思想是發達國家的思想,有一種近乎媚時的觀念崇拜;他們對民間社會的態度情緒化,一會兒無限地仰望,一會兒無限地蔑視;他們對民間避而遠之,甚至從發達國家那裡學會了如何教訓民眾。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