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如何避免重陷“危機-刺激-泡沫”怪圈

http://www.CRNTT.com   2009-07-05 10:36:04  


中國金融調控的靈活性和有效性明顯大於其他主要經濟體
  中評社北京7月5日訊/中國政府現在堅持將經濟復甦放在首位,認定政策面不能過早放鬆。上海證券報發表經濟學博士傅勇文章表示,當經濟金融環境出現確定性轉變之後,偏行政性的調控方式通常會更快見效,因此,中國金融調控的靈活性和有效性明顯大於其他主要經濟體。但中國財政金融政策放鬆的力度大於美國,加上已確定會先於全球經濟復甦,未來的通脹壓力會更大,這在客觀上又需要先於美國作出調整。

  文章稱,學界和市場正迅速在通脹問題上達成共識。這一共識不僅助推資本市場和基礎商品市場出現了一輪壯觀的上升行情,還對政策面構成了壓力。有學者認為,央行是在重複刺激-復甦的遊戲;過度放鬆政策是在製造通脹危機。但它們指出了貨幣放鬆的潛在風險,但卻沒能給出合理的替代方案。如果政策像其期望的那樣,現在就開始收緊,結果顯然難以想象。 

  總體來看,資產價格上漲的現實和一般物價通脹的預期,尚不會在短期扭轉全球宏觀政策的導向。在復甦基礎並不穩固的背景下,只有看到真實的通脹,緊縮周期才可能啟動。而現在總體上只有通脹預期,並無真實的通脹。中國CPI同比增速有可能在第三季度結束前轉正,但全年CPI估計不會超過1%,明年有可能高一點,但對於一個高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來說,5%以下的通脹水平並不可怕。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 

  而問題的另一方面是,從長期看,貨幣的超常規增長,幾乎肯定會化作真實的通脹。這在理論和經驗上都已令人信服。當前,增長乏力的實體經濟無法吸收擴張的貨幣供應,流入資產市場具有一定必然性。在流動性充裕背景下,資產價格上升尤其是基礎商品價格的上升,最終將傳染到一般物價領域。這其中有很多渠道。資產價格上升會改善企業資產負債表,並增加企業投資能力;資產價格上升會通過家庭的財富效應,增加消費需求;基礎商品價格上升會抬高生產成本尤其是勞動力成本;更值得注意的是,通脹預期本身也會造成通脹壓力。 

  文章認為,眼下政策面的真正問題,在於平衡短期與長期的衝突。低位通脹形勢和低迷的實體經濟要求繼續執行寬鬆政策,而未來的通脹壓力又要求提前考慮政策收緊。筆者認為,保持當前寬鬆政策的連續性是必要的,但同時應正面回應通脹預期。包括美聯儲在內的全球央行最近都強調了寬鬆政策的持續性,但對於安撫市場通脹預期還沒有給出明確信號。隨著實體經濟復甦的展開、資產價格的走高以及通脹預期的強化,如何維護央行捍衛通脹的公信力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全球央行已進入未知世界。儘管格林斯潘的對策廣受批判,但這仍是央行應對此輪危機的必然選擇。學者研究發現,格林斯潘時代,危機時利率下調幅度總是超過經濟恢復充分就業所需的幅度。政策面及時的超調,成功應對了多次危機衝擊。政策對次貸危機的反應亦是如此。很難想象,沒有貨幣政策過度放鬆,當前的經濟金融形勢將會是怎樣。同時,也正是因為格林斯潘泡沫的教訓近在眼前,現在對貨幣政策放鬆的批評才如此強烈。問題是,我們不能拿2007年以來的泡沫破滅,來否定2000年至2001年的救市政策,當時華爾街股市遭受了高科技泡沫崩潰和"9•11"事件的打擊。格林斯潘時代的主要教訓,不在於危機爆發時放鬆了銀根,而是在危機過後沒有及時收回過多的流動性。回顧格林斯潘當時的決策過程,可以確信,當時的美聯儲有能力避免流動性泛濫充斥市場過長時間,只是因為格林斯潘認為新經濟已經改變了經濟增長模式,因而沒有這樣做。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