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香港金管新總裁 面臨三大任務

http://www.CRNTT.com   2009-09-23 10:23:54  


任志剛(左)即將離任,陳德霖(右)將擔任新總裁。
  中評社香港9月23日訊/黃康顯博士今天在《大公報》登出文章“金管新總面臨三大任務” ,他表示:“未來金管局須檢討的政策是:(一)聯匯制度是否需要重新檢討?(二)自由市場的自由限度去到哪裡?政府是否需要干預與干預程度如何,有關處理能否維護大眾利益?(三)北面有上海,南面有新加坡,香港應如何維持競爭力?”文章内容如下:

  九月三十日是金管局行政總裁任志剛上班的最後一天。在全球同類機構中,其任期只略短於美國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他是金管局的創辦元老、首任主管,這他在任的時期正值香港金融系統最波動的日子:亞洲金融風暴,香港金融系統受狙擊,人民幣不斷升值,全球金融海嘯下香港的銀行體系受衝擊。最近外圍資金持續流入香港,推高股市及樓市等的資產價格。資金若突然抽走,會不會引致另一輪資產泡沫爆破?接任金管局行政總裁的陳德霖,對此又如何處理呢?

       聯匯制度應否檢討

  究竟任志剛是測算高手?拆彈專家?抑或是補鑊專才?早於一九八三年,任志剛便幫助推行聯繫匯率制度。這個制度成功運作了二十六年,香港金融系統之所以持續穩定,可說有賴這個制度,因此任志剛對這個制度是情有獨鍾的。他之所以能順利退下,也可說是全憑這個制度。新上任的陳德霖未必有此情意結。

  能居安思危,可能是任志剛的最大優點。一九九一年,他首次推出外匯基金票據,當時是絕無這個需要。但到了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作用便顯現出來了,銀行可透過票據取得流動資金。全球金融海嘯來臨,“票據”竟是香港銀行的救命符。

  一九九八年的救市措施是任志剛臨危受命,突然出手,一反自由市場的經濟原則,也不符合香港傳統的理財方式。對此,社會大眾,以至國際輿論,各執一辭。當時格林斯潘批評此舉完全破壞了自由市場經濟運作的原則,但結果發現任志剛不只是做對了,還做準了,因為當時的自由市場機制已經出軌,不符合大眾利益,需要果斷的干預,令市場走回正軌。今天,格林斯潘反過來讚揚任志剛當時果斷入市,不只路線正確,還時間準確。

  對付金融海嘯,任志剛的做法則比較保守,不若歐美各國。特別是英美要銀行印錢,向大眾放水,替債務包底。這種做法會傷元氣,經濟上未必做到U型反彈。海嘯對中國內地只是側身而過,對香港只是側面襲擊,襲擊的程度甚至比新加坡弱。因此香港並不需要大動作,只要微調即可。微調方式主要有二:一是推出百分百的銀行存款保險,但這種保險是有時限的,因為香港不會長期承受危機。二是透過擴大貼現機制,紓緩銀行流動資金緊張的局面,中小企也從而受惠。這和印鈔票、派銀紙差別很大,更何況這只是臨時措施。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