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馬英九大陸政策 尚未形成明確中心

http://www.CRNTT.com   2009-10-09 00:43:06  


 
  1993年11月22日國民黨提出的“階段性兩個中國”的“一個中國”政策聲明(下稱“聲明”)指稱,“對內講,是一個中國業已分治之情況下,雙方同為在個別地區行使最高統治權力之政治實體,彼此對國家主權的主張是重疊的,一個中國絕不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在國際間,兩岸則為互不隸屬、各自主張主權之兩個國際法人。雙方應相互尊重,在互惠中不否認對方為政治實體”;並指出,“兩岸同是一個中國的一部分”。回顧該聲明出台前後的歷史,可以看到,“階段性兩國”的出台,主要是為了應對當時兩岸商談,台灣自抬身份,以提高談判價碼。由於其“階段性兩國”的提法背離了國民黨原有的“一中”論述,因此在遭到國民黨內部反對後,雖然“階段性兩國”這個概念不再被提起,內容也通過國民黨的事後“聲明”而退回到對內仍是“一國兩府”,對外則是“兩個中國”的性質上,但其完成了概念性突破,亦即給“一國兩府”戴上了“階段性兩國”的帽子,這不僅給民進黨的“台獨”操作、論述帶來了機會,也在思想上混亂了國民黨的“一中”路線,並為日後國民黨在大陸政策論述上陷入民進黨“台獨”論述陷井埋下了伏筆。

  與“國統綱領”和“聲明”相較,不難看出,馬英九大陸政策的立場、主張與之核心內容是基本一致的,且當前馬英九正將兩岸互動推向“國統綱領”的“中程階段”。這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為何有學者認為馬英九在搞“階段性兩個中國”?

  兩岸現狀就是“中華民國的現狀”,“一中各表”是“描述現狀最好的方法”,這是馬英九的一貫立場。什麼是“中華民國的現狀”?就是“中華民國”沒有消亡,“中華民國的政府”更是事實存在,因此,馬英九對現狀的認知是:站在兩岸的角度上看是“互不否認”的“兩個政治實體”(即“一國兩府”),站在國際角度看,則是“互不隸屬的國際關係”(即“兩個中國”),這就是“一中各表”所要“表”的內容,這與退回到“對內一國兩府,對外兩個中國”的“階段性兩個中國”政策的內容一致性頗高。

  2009年7月27日,馬英九回復了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對其當選黨主席的賀電,電文提到的16字“原則”中,“正視現實”首當其衝。可見,這是馬英九在兩岸政治交往中最為強調的一點。所謂“正視現實”,正如國民黨內高層人士解讀的那樣,就是“兩岸是兩個不同的政治實體,各自統治,互不隸屬,大陸只要正視這個現實,兩岸關係才能往良性方向繼續發展下去”。這無疑是馬讓大陸默認“對內兩府,對外兩國”現狀的既含蓄又堅定的表達,可以說是馬英九的底線。因此,馬英九對兩岸現狀的政治操作就是,追求以“互不否認”的“一中各表”維持“兩岸兩個政治實體共存”的現狀,對外則以“彈性、務實的共存模式”進行“活路外交”。

  目前學界有人認為馬英九的大陸政策是“隱性的‘兩國論’”,但筆者認為,馬英九的大陸政策與李登輝的“兩國論”即“特殊國與國關係”是有區別的:

  其一,思想根源不同,前者緣於和平共存思維,後者基於“台獨”思維。

  其二,內涵不同,前者堅持“兩國”的領土重疊、主權含括對方,後者則堅持彼此領土分割、主權分離。

  其三,做法不同,前者堅持“一國兩府”下的作為,後者則要正名修憲為一個台獨“主權國家”;而在對外關係上,前者目標是“在現有架構下爭取最大的權益”,而且希望在與大陸務實協商的基礎上,“尋求彼此可以雙贏的平衡點”,後者則是為了打破現有架構,衝撞“一個中國”原則。

  第四,最終目標不同,前者雖然表現為一個前途開放的選項,但實際上還是希望能有一個“統一”的結局,後者是希望最終實現“台灣獨立的台灣國”。

  這四點不同就將貌似的兩個論調從根本上區別開來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