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擴大消費的三個主要著力點

http://www.CRNTT.com   2009-11-28 08:10:42  


 
                  三、政府支出對居民消費的影響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消費、轉移性支出和政府投資三個部分。政府消費和轉移性支出對居民消費都有直接影響,特別是與公共服務相關的政府消費和轉移性支出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尤為明顯。國際經驗表明,政府在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方面支出的增加,不僅可以部分替代居民在這方面的消費,間接增加居民收入,而且還會減少居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心,進而增加其他消費。國內也有很多學者和機構研究中國政府支出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結論差別很大,但都認為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支出對居民消費是促進的。因此,政府支出結構調整對居民消費結構、消費水平都會產生重要影響。

  1.中國文化、教育、衛生支出近年增長較快,但其在政府總支出中的比重並沒有明顯提升。

  上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政府支出(即政府財政支出)在保持較快增長的同時,支出結構也發生較大變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基本建設支出、政策性補貼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不斷下降。基本建設支出比重從1985年的27.67%下降到2006年的10.86%,政策性補貼支出比重從1985年的13.06%下降到2006年的3.43%。

  二是挖潛改造資金和科技三項費用、支農支出比重先降後穩。2001年以前,這兩項支出比重都有不同程度下降,此後保持穩定。挖潛改造資金和科技三項費用支出比重基本在4-5%之間,支農支出比重基本在5-6%之間。

  三是文化、教育、衛生支出波動較大。支出比重從1985年的15.8%上升到1994年的22.07%,此後總體上呈緩慢下降的趨勢,2005年下降到17.99%。2006年以後,隨著國家較大規模增加對教育、衛生的投入,這一比重又呈上升的趨勢。

  四是行政管理支出總體上不斷上升。從1985年的6.52%上升到2006年的13.95%。

  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三項公共服務支出比重變化也較大。其中,教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在上世紀80年代有較大提高,但在1996年以後連續4年下降,到2000年以後基本在13-14%之間徘徊。醫療衛生支出的比重從上世紀80年代以後始終穩定在5%左右。社會保障支出從1985年的1.55%上升到2002年的11.95%,此後一直在10-11%之間波動。總體來看,儘管2002年以後政府對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的支出有較快增長,但其在財政總支出中的比重沒有明顯變化。

  2.中國政府消費率接近合理水平,但公共支出比重明顯低於同類國家水平。

  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政府消費變動呈現出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政府消費率(政府消費占GDP比重)整體呈上升趨勢,收入水平越高的國家政府消費率也越高。從1960到2005年,政府消費率的世界平均水平從14%上升到17%左右。其中,低收入國家從不足8%上升到12%,中等高收入國家從10%上升到16%,發達國家平均從15%上升到19%。

  二是人均GDP處於3千至2萬美元的階段是政府消費率快速上升最明顯的時期。如上世紀90年代以來,人均GDP為6千至1萬美元的國家,政府消費率平均為16.7%,比6千美元以下的國家高2.6個百分點;而人均GDP在1-2萬美元的國家平均為20.3%,又比6千至1萬美元的國家高3.6個百分點。

  三是隨著一國發展水平的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消費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呈現逐步上升趨勢。特別是人均GDP在3000美元至10000美元階段,隨著居民消費逐步由耐用品消費向服務消費升級,公共服務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將顯著提升。以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三項主要公共服務為例,國際平均升幅達到13個百分點。其中,教育支出保持相對穩定,而醫療和社會保障支出分別大幅增加了4個和10.7個百分點。當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後,政府公共服務支出占比將逐步趨穩。

  目前,中國人均GDP約3000美元,政府消費率在14%左右,大體與相同發展階段國家水平相當,比世界平均水平約低2-3個百分點,但公共服務消費比重明顯偏低。2007年,中國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三項公共服務支出占政府總支出的比重合計只有29.2%,與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國和人均GDP3000-6000美元國家相比,分別低13.5和24.8個百分點。其中,醫療支出比重分別低4.7和8.2個百分點;社會保障支出比重分別低9.9和18.3個百分點。醫療和社會保障支出不足問題十分突出,在主要經濟體中僅略高於印度的水平。中國政府教育支出總量儘管達到了較高水平,但資源分布不均衡問題十分突出。這些問題已對居民收入和消費產生了較大影響。

  3.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在全部教育經費中的比重不斷下降,使得居民承擔的比重上升,突出表現為學雜費比重顯著提高,導致居民的教育消費支出比重不斷提高。

  1992-2005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所占比重從84%下降到61.3%,其中預算內教育經費占比從62.1%下降到55.4%;學費和雜費所占比重從5.1%上升到18.4%。2003年以後,隨著社會教育經費的增加,以及國家相關教育改革措施的出台,學雜費比重終止了持續上升的趨勢,穩定在18%左右。2006年以後,國家財政性經費比重有較大提高,學雜費比重則大幅下降。與此相對應,居民教育支出占居民消費的比重在2002年後也呈穩中趨降的態勢,這說明國家的教育支出與居民教育消費支出之間存在較大的替代效應。

  4.政府預算內衛生支出在衛生總費用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使得個人的衛生支出比重上升,居民醫療衛生消費支出比重提高。

  1985-2001年,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從38.6%下降到的15.9%,社會衛生支出比重也呈下降趨勢,而居民個人衛生支出比重從28.5%上升到60%。2002年以後,隨著政府和社會對衛生支出的增長,居民個人衛生支出比重也由升轉降。與此相對應,居民醫療保健支出占居民消費的比重在2002年後趨於穩定,並在2006年開始下降。這說明國家的衛生支出與居民醫療衛生消費支出之間也存在較大的替代效應。

  5.政府社會保障支出力度不夠,使得居民社會保障支出增長過快,進而導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降低。

  1990-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義增長13.9%。同時期,居民社會保障等支出年均增長36%,遠遠高於居民各項收入來源增速,對可支配收入的負面貢獻也從0.4%上升到8.1%。這使得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速低於總收入增速,對中低收入家庭的影響尤為明顯。這些特點在2000年以後表現得更加突出。

  6.政府對居民的轉移性支付實際上加大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2000年以後,轉移性收入對城鄉居民差距的貢獻率始終在33%左右。由於轉移性收入的主體是離退休金、價格補貼、社會福利救濟等財政性資金的轉移支付(占60-70%),因此這種轉移性支付實際上加大了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主要是對農村居民的補助不夠。

  7.政府對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支出不夠,還導致居民的消費傾向下降。

  政府增加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支出,為居民提供較為廣泛的社會安全網,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居民收入和支出的不確定性,進而減輕居民防範性儲蓄動機,明顯增加居民的消費傾向。但1990-2007年的數據分析表明,中國農村居民消費傾向與農村居民醫療教育消費支出比重的相關係數為-0.66,城市居民消費傾向與城市居民醫療教育消費支出比重的相關係數為-0.73。這說明政府對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支出不夠,是中國居民儲蓄連年增長、消費傾向持續走低的重要原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