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兩岸深層矛盾突顯 誠意不至互信難立

http://www.CRNTT.com   2010-02-21 00:32:03  


 
  和平發展理論是兩岸關係最大公約數

  事實上,關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理論的提出及在實踐中的不斷完善,標誌著國共兩黨已經找到了這樣一條道路,那就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以和平發展為主題,以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根本歸宿,以深化互利雙贏的交流合作為有效途徑,以平等協商為必由之路,以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為指導思想;遵循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先急後緩、循序漸進的步驟,務實合作,開創未來。顯而易見,這一理論主張攫取了兩岸與國際社會三者利益的最大公約數,獲得了兩岸主流民意的支持和國際社會的高度肯定,為兩岸關係發展開闢了新局面,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現在的問題是,一要有耐心,二要正視並逐步破解難題。

  為甚麼強調耐心?因為兩岸關係錯綜複雜,存在著歷史性結構性的矛盾,非一人一黨、一朝一夕可以解決,加上大陸的綜合實力特別是軟實力依然不夠強大,兩岸關係剛剛步上和平發展軌道,大陸對台政策的積極作用並未完全顯現出來。因而,有相當部分台灣民眾依然對大陸不信任,對統一有恐懼感,擔心兩岸關係發展過快會被大陸“算計”、“溫水煮青蛙”;懷疑國民黨馬英九“傾中”、“聯共賣台”等,這些均需要時間來解釋、驗證、化解、修復,需要從點滴小事做起,累積善意和共識,創造條件,循序漸進。

  為甚麼要正視並逐步破解難題?因為難題是事物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特性,在某種情況下對全局的發展起關鍵的作用,破解了它,形勢就朝前邁進一步,反之,則止步不前甚至倒退。隨著兩岸關係深入發展,兩岸前期採取的一些開放措施的正面轟動效果逐漸遞減,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問題逐漸突顯,表明單靠經濟利益讓渡和單純文化交流是不夠的(當然這是基礎性的工作,非常重要),必須在深化兩岸各項交流交往的同時,正視研究解決最敏感最複雜的政治軍事等難題,否則,誠意不至,敵意難除,心防難去,互信難立,兩岸關係難以持續良性互動。增進互信的關鍵是尋求破解難題。

  舉例來說,一年多來,大陸配合國民黨當局拼經濟,舉行了4次陳江會,簽署了12項協定並達成若干項共識,實現了直接三通,開放數十萬大陸民眾入島消費,與台協商解決了其參與“國際活動”的一些難題,展現了空前的誠意與善意。但島內有民調資料卻顯示,贊成統一的民意不升反降,贊成“獨立”的民意不降反升(見台灣遠見雜誌09年11月號),仍有45%的民眾認為大陸對台當局的態度“不友善”,超過了認為“友善”的比例(見台政大選研中心2009/9/24-26所做的民調);年底台灣縣市長選舉結果,反對並攻擊國民黨現行大陸政策的民進黨在得票上由上屆的38%大幅上升為45%,而國民黨的得票則由上屆52%降為47%。台灣天下雜誌09年12月號公佈的民調資料顯示:約八成民眾主張維持現狀,主張“儘快獨立”的超過主張“儘快統一”,62%的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僅22%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61%的人對台灣經濟過度依賴大陸感到擔心,64%的人認為應對兩岸政治談判議題進行“公投”。凡此表明,經濟上的善意不能取代政治上的懷疑和敵意,單純的交流不能改變複雜的認同,兩岸關係發展欲速則不達,“心病還得心藥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