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日護農經驗值得中國借鑒

http://www.CRNTT.com   2010-03-11 08:29:42  


  
  作為一個人多地少的島國,日本是一個農產品高度依賴進口的國家,其食品自給率僅為40%,但它無論是在經濟騰飛時期,還是在此後經濟泡沫破滅的復甦時期,仍然始終高度重視農業保護。日本政府戰後曾長期對大米等主要農產品實行嚴格的價格和流通管制,採取漸進的農產品貿易自由化政策,來限制國內惡性競爭、抑制外國進口。 

  更為重要的是,日本政府長期對農業給予了巨額財政補貼:早在1971年,政府僅對大米價格的財政補貼就達4633億日元。80年代以來,政府的農業補貼始終保持 在4萬億日元左右,1985年農業預算占政府一般會計預算支出的5.1%,占當 年農業總產值的22.8%。據測算,1985年平均每公頃耕地農業預算額約3720 美元,相當於同期美國的9.1倍、法國的4倍、英國的5.7倍和德國的4倍。80 —90年代,按人均計算的農業預算額,若以日本為100,美國為84,法國為134,英國為61,德國為79,2000年日本對農業的補貼達6.4萬億日元,約為國內生產總值的1.3%,而同期其農業產值只有9.12萬億日元,對農業的補貼率達70%。在主要發達國家中日本的人均農業預算額僅次於法國,屬農業補貼最高國家之一。 

  日本為保護農業,不惜開罪美國、歐洲,甚至在加入WTO以後仍通過關稅壁壘和技術壁壘等措施阻止外國農產品進入,儘管遭到眾多國家指責,但其內部成效卻是顯而易見的:農業勞動力不到10%,大部分農民轉向以兼業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務農收入不到20%,農民家庭的收入是工人平均收入的1.3倍。 
 
  分析美日等國農業保護的歷史經驗,回頭再看中國當前農副產品拉動物價上漲,卻並未帶來農民收益相應增長的情況,就能明白其中原因所在:儘管近年來中國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和補貼力度,但由於長期的歷史欠賬和現實制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仍比較落後,農業的商品化、集約化、科技化、產業化水平仍然總體偏低,農民的自組織化程度更低,政府對農業的金融保險信貸支持、農技推廣和信息服務、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等方面依舊十分薄弱,結果導致農副產品和食品價格上漲帶來的收益,大部分被流通環節以及農資價格上漲所剝奪、侵佔。 

  美日等大國在其發展騰飛過程中,不僅能從戰略上認識到農業對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基礎作用,更能始終根據形勢變化而持續開展對農業的扶持、對農民的保護,尤其是確保農民在物價上漲過程中不僅利益不受損害,還能優先收益,結果不僅推動實現了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並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更成功地確保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並實現了農村的城鎮化、農民的非農化。這些成功經驗,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農業人口居多、農業基礎薄弱的發展中大國來說,無疑值得深思和借鑒。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