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 
台港關係 新形勢下問題與建言

http://www.CRNTT.com   2010-03-29 00:23:12  


 
  龐建國:台灣可通過香港進入東南亞

  在談到實際面的機制運作之前,我談一點學理上面的說法。在2001年12月中國大陸加入世貿組織之前,香港的仲介角色與中轉功能,不僅是對兩岸而且是對全世只的,很多國際間的資金與企業都把香港當作進入中國市場的跳板。但是2001年12月中國大陸加入世只貿易組織與全球接軌之後,香港這方面的功能就慢慢降低了。2008年第一次江陳會之後,大家可以看到,香港不僅在作為大陸與外在市場接軌的功能受到影響,它在兩岸關係中的仲介角色、中轉功能也受到影響。

  我相信,在此情況下,香港本身會有種焦慮:在中國直接面向全球、以及兩岸關係改善之下,香港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功能?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剛剛也提到,金融海嘯之後,我們可以看到區域經濟實力的消長,歐美市場當然還是要把握,但是大家都可以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之內,歐美市場的成長性會受到比較大的限制。相對而言,開發中國家所形成的經濟體,尤其是東南亞與中國大陸合成的東協加一這一塊市場,是被很多人所看好的。

  在此情況下,香港與台灣有沒有可能進行優勢互補的合作?由於兩岸關係已經改善了,台灣大概不太可能再借用香港作為仲介角色,因此東南亞確實是彼此合作的機會,如果這樣的想法可行,當然在兩岸之間機制的安排上面,就可以有些新的思考。

  不宜參照海基海協模式

  至於比較屬於學理性的思考是,從網絡和流動的角度來看,不管是全球化或是區域整合的結果,其實人流、物流、金流、乃至於信息流,並不是普遍地在每一個角落延伸,而是形成一個層次性的網絡。過去,台北與上海之間有個“雙城論壇”,那是我在當台北市議員的時代,陪同當時的白秀雄副市長去上海參訪,協助建立的交流平台。那時的思考,就是把雙方都視為一個全球層次網絡的重要節點,然後,台北市與上海市可以透過某程度的優勢互補,提升彼此在全球城市網絡中的重要性。同樣的思考,可以用來處理今後的港台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