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防止專斷獨行vs.人人專斷獨行

http://www.CRNTT.com   2010-06-08 10:41:26  


 
  歷史時空不同,所以對民主的認識就不同。英式有限政府反對的,主要是君主亂收稅,故先有貴族奪權,然後才是資產階級奪權,最後才動員大眾參與政治。美式分權制衡反對的,是無產的暴民聚集起來要求地主分產,故採用聯邦與三權分立兩套辦法切割群眾。中式的集體主義民主反對的,是代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與國民黨資本家的局部利益,從而形成無產階級專政的一黨民主。至於台灣,民主化首先表現在反對國民黨萬年“國會”,終而養成反對一黨一人長期執政的民主信念。

  反君主、反暴民、反局部利益、反長期執政等等見解,以論民主,似乎都通,但也似乎互見盲點。不過,他們之間有一個公約數,是當代主流的民主理論家或台灣的民主理論家未曾觸及的,那就是他們都反對專斷獨行。什麼叫做專斷獨行?答案不可避免與民主主張者自身的歷史經驗息息相關,一旦旁人的經驗不同時,反而可能因為維護了自己所反抗的壓迫者,就構成對自己的威脅。

  關於壓迫型態的不同想像,自然引發不同的抗爭手段與不同的民主認識,進而促成方向與風格截然不同的民主制度。這就是何以民主的發生過程不得不出現兩個敏感點:一是防止特定對象專斷獨行,二是為了判斷民主是否成功,而測驗自己是否能隨心所欲。孫中山與毛澤東都注意到這其間的矛盾,因此都主張個人必須在大的團體之內活動,否則就成為放任。英美的團體識別是公民財產權,孫中山主張革命民權,共產黨則是標舉無產階級專政權。

  但是台灣民主化主要的起點,恰恰在於質問誰有資格構成群體的一份子。在沒有大團體作為活動範圍的情況下,個人能否隨心所欲演化成為民主化最基本的參照,以至於台灣民主的涵義,側重的不但是防止一黨長期執政帶來的專斷獨行,更是人人爭取自己可以專斷獨行的權利。這是為什麼本來是用來防止專斷獨行的公投,今天變成是測驗自己能否隨心所欲的工具。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