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郭台銘之困

http://www.CRNTT.com   2010-06-11 11:18:00  


 
力抗名派

  郭董愛憎分明的個性,可以從他的學歷說起。他畢業於台灣“中國海專”。這所學校顧名思義,以航海技術為主,在當年的台灣教育界並不突出。不過,脫離教育這個層面,放到社會上來衡量,這所學校可就“轟動武林、驚動萬教”。

  文史工作者管仁健就指出,當年的五年制海專學生,在學校有階級嚴明的學長學弟制,二年級生還有項特殊的操作學科,就是要到淡水河裡學會劃船。一是學長對學弟的指揮層級分明、二是透過劃船科目鍛練出好體力,海專學生打起群架來,以一當十,毫不吃虧。

  以一個專科畢業的郭台銘而言,面對台灣高科技產業龍頭,若非“台成清交”(即台灣大學、成功大學、清華大學及交通大學等四大產業名校),也得是留洋的高材生,郭董猶如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明教力抗六大門派。

  至於中國海專,出了一位如此傑出的校友,校方豈敢怠慢。各家媒體頻頻登門造訪,希望能挖出郭台銘年輕時的事跡當做花邊報道,校方一律“需要有郭台銘本人書面同意”給大夥碰釘子。

  而郭也從未同意過任何媒體做報道。升格成為海洋技術學院、海洋大學的母校,也從郭董處取得不少贊助經費。

“王者”雄心

  郭台銘是衆所周知的工作狂,素有“鐵人”之稱,整天行程排得滴水不漏,兢兢業業於全球版圖,所憑借的是他一向自豪的“軍事化管理”。

  他是台灣第一個起用大量博士的企業家,可是這些博士一點都沒被當成寶。某位曾任產業路綫的資深記者、現職台灣電視評論員,生動地描繪郭台銘一次開會的情節,恰如其分地詮釋了他的管理風格:

  某次開會前,郭台銘坐著,他面前只有一張椅子,二十幾個博士全站著,由郭一個個親自發問,問到最後,郭董說:“嗯,張經理講得最好,事前有准備,你請坐!”其餘的人繼續直挺挺地站著,直到開完會。

  台灣媒體界名人陳文茜,在發表《正負二度西》紀錄片時,也收了郭台銘兩百萬元贊助,在發表會上邀得郭台銘與其他七位頂尖企業家站台,陳文茜後來成為獲准進入郭台銘總裁辦公室參訪的唯一媒體人。

  陳文茜事後形容,他的辦公室裡擺滿了好幾十座立架,每座立架上都是張精心繪制的圖表,每當有事業群幹部進來開會,他就往立架前一站,翻到特定圖表,每幅圖表上都有某位幹部押上日期的簽名,當場在郭董面前確認某位幹部的承諾是否達成目標。

  鴻海集團,號稱全球有九十萬之衆,僅大陸地區的團隊,就有十二層級的科層制,媒體圈流傳的一種說法,“若把九十萬員工當成軍隊,郭董是排名第六的軍事強權”。

  這固然只是笑話一則,不過郭董在某次員工尾牙聚餐時,倒是真實地說過,“今年我們的營業額,正式超過兩兆,而(台灣)行政院年度總預算,今年是一兆六千億……”後續雖然沒有明講,但已經說明他對自己企業版圖的自豪與雄心。

郭氏語錄

  對任何組織而言,最重要的是領導層,而非管理層;領導者必須具備為了大衆利益而充當獨裁者的決斷力。

  民主是最沒有效率的。民主是種氣氛,讓大家都能溝通。但是在成長快速的企業裡,領袖應該帶著霸氣。

  給已經吃飽的人一碗飯吃,不但用處不大,而且他也不會感激你,但是給餓肚子的人一碗飯吃,他不但會全力以赴,而且還會感謝你!

對事情的觀察: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

  鴻海是什麼?打不死的蟑螂,刻苦樸實的水牛,貧瘠土壤中扎根的葡萄藤,振翅奮飛的孤雁,寂寞長大的地瓜。

  走出實驗室就沒有高科技,只有執行的紀律。

  成功的途徑:抄,研究,創造,發明。

  真正的英雄,早就死在沙場上,而不是回來拿獎章的人。(據公開媒體資料摘選)

(本文來源:南都周刊 2010-06-08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