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無須擔心粵語消亡

http://www.CRNTT.com   2010-07-23 10:15:00  


從秦漢時代的“雅言”到如今的普通話,都是官方認定某一種語言為通用語言,以利帝國不同地域之間之交際。
  中評社北京7月23日訊/7月5日,廣州市政協建議提高普通話在廣州電視台中的播出比例。在媒體和網友推波助瀾下,這份提案引發了關於“粵語存廢”的激烈討論,為聲援反對此提案者,廣州還掀起一場“保衛粵語運動”。7月19日,廣州市委副書記不得不出面澄清,稱政府從未有過“廢除粵語”的想法。一石激起千層浪,此事激起了全國各地針對普通話和方言的討論。然而這場討論注定沒有勝負——無論人們選擇使用哪一種語言,都只能使自發選擇的結果,強制推行或強制保護都不是可取的手段。 
 
    世上本無“通語”,用的人多了就成了“通語”
 
  “標準國語”本不存在,只有統一的書面語 
 
  “一地有一地之語言,一時有一時之語言”。海通百多年來,中國語言變化之劇烈,有如前人所言,適逢“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當代語言學者認為,漢語各方言雖然分歧巨大,但仍屬於一種語言的不同方言。方言之所以為方言,要滿足兩方面的因素:統一的社會和語言本身的差異。 
 
  古語講究“言文分立”,即書面文字與口頭語言分立,因此雖然說話(口音)不同,寫出來卻大抵差不多。因此,如今現代人依然能看明白兩千年前的文字,但若想研究唐詩宋詞在古代如何讀法,就還得依賴方言。 
 
  “通用語言”是官方為方便交流而設 
 
  雖然所謂的“標準國語”不存在,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都試圖借助“語言一統”,來凝聚民間對政權的向心力。從秦漢時代的“雅言”到如今的普通話,都是官方認定某一種語言為通用語言,以利帝國不同地域之間之交際。 
 
  從社會功能的角度看,立某一種語言作為“通用語言”是有必要的。雖然“通語”代表國家意志,方言代表地域文化,但實際上兩者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通語”提供規範,方言提供語料。而它們得以並行不悖的前提是,沒有強制力進行干預。

    強制推行“通話”,從來都難以成功

  雍正設“正音館”推官話:以政治調整文化秩序而失敗 
 
  “通話”和方言確實可以“各司其職”,然而一旦政治試圖對文化秩序做調整、並要將結果固化,往往只能適得其反。雍正年間“推廣通語運動”則是一個失敗的例子。 
 
  雍正六年,削定三藩之後、地盤中央能夠管理,但其他地方、尤其廣東福建一帶,反清複明的力量在民間還是很多。雍正帝於是要求閩粵地方設立“正音館”教授士字學習北京官話。官話說不好的學童,甚至不可以考取秀才。雍正的設想,是用統一語言的方式,令閩粵的知識分子,從文化上依附於中央政權,但正因為推廣“通話”被作為一種政治手段附屬於整頓吏治、加強專制的政治目的,遭到地方知識分子的抵觸。 
 
  地方士紳官員對推廣“通話”並不熱心,各地 “正音館”名存實亡。到後來,閩粵兩地僅餘福建邵武還有“正音館”,廣東早就沒有了。到了辛亥鼎革,廣東學堂教師如果不知粵語,則根本無法教學,因此而辭職的教師很多。方言本是自然變革而形成,以行政命令推行“通語”、拿通語當作晉身發達的一種硬性條件,很難行不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