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沈彬:中石油“敏感詞”是怎樣煉成的

http://www.CRNTT.com   2010-08-23 10:07:39  


 
  半個世紀前喬治.奧威爾在其名著《政治與英語》中認為:語言和思想之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政治語言是為了使謊言聽起來真實,把空話說得真有其事。他認為這些文體隱藏真相,而非彰顯真相,所以必然是語意含糊或無意義的,它甚至可以傳染無意隱藏真相的人。其列舉了當時英語寫作幾大弊病:僵死的隱喻;東拼西凑,添枝加葉;裝腔作勢的措辭;不知所雲的詞語。奧威爾認為“語言的敗壞是可以醫治的”,他甚至制定了一些具體的規則來應付這些弊病:短字詞已經足夠時,就不要使用長字詞;倘若可用一個同義的日常英語詞語,不要使用外來詞語、科學用語或行話……

  吊詭的是,中石油的這份詞匯表既是對奧威爾上述規則的遵循,又在構建奧威爾所反對的“隱藏真相”的文體:一方面,它將過往新聞中那些“神聖”的話語歸於平實,“親自”、“蒞臨”被換成了出席、參加,完成對壟斷國企的神聖叙事的去魅化;另一方面,它又用“控制人工成本”、“優化用工結構”的抽象詞語代替了裁員、下崗等簡潔明了的說法。如果說奧威爾時代的焦點問題是威權體制利用抽象的語言來構建統治的合法性,那麼當下中石油的這份詞匯表,就是用來小心翼翼地規避對公眾情感的冒犯:一方面舊有的神聖叙事、“正面新聞”的合法性已經不得民心,中石油不得不將其揚棄;另一方面,中石油還在編織新的話語,這是一個去魅和魅化並存的過程。但無疑,中石油的此舉迫於輿論的壓力。

  從這方面看,這份詞匯表可以說是民眾的勝利—民間以此為基礎擴大自己的語話權,民間話語權彰顯的時代呼之欲出。

  最近“正面新聞”被民間輿論狙擊的現象,屢屢發生,甚至日甚一日。比如《文匯報》8月12日報道了一則“7親人泥石流中失蹤 大學生堅守世博崗”新聞。雖然所謂“親人”是指表哥之類,未必是至親,其目前的家也不在舟曲,還是校領導無意當中發現的;新聞在褒揚的同時,還是刻意保持低調,沒有對這個大學生志願者做“上綱上線”的吹捧。雖如此,這新聞還是引起了如潮網絡負面評論,直斥該大學生缺乏人性。這個結果顯然不是報道者希望引導的輿論;但公眾已然直截了當地刺破了新聞的宏大叙事和教化,直指問題的價值核心—是要人性這樣的普世價值,還是要傳說中的某種意識形態?

  對諸如此類新聞,最早還需要“先行者”去魅、解構,之後公眾還停留在揶揄、戲仿、嘲弄層面上,那些新聞則可能有嚴重的後果。比如今年6月,江西防總辦公室副主任平其俊在接受央視直播採訪時,還不忘大段大段地介紹省委書記、省長非常重視、多次指示雲雲,被主持人兩次不客氣地打斷。此事很快演變成一場公共事件,網民對這名官員進行了人肉搜索,其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之後,他曾很不理解地表示:你們央視報道時,不是也先報的領導嗎?其實,這名官員不能理解的是,表面上他得罪的是央視,其實是他的官樣談話,已經觸犯了日益強大的公民社會及其輿論標準—民間的政治正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