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十二五” 規劃需要回答兩個重大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0-09-01 08:11:04  


 
  後30年市場經濟的探索時期,由於適逢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分工的新浪潮,加上“文革”已經把中國經濟折騰到了崩潰的邊緣,在這種情況下,再加上當時面臨的一缺設備、二缺技術、三缺外匯、四缺資本、五缺人才的發展落差,中國選擇在少數地區搞特區,先行先試,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此積累財富,再圖發展的非均衡發展戰略,更有其必然性。

  但是,非均衡戰略雖然在特殊時期對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但它的負面影響同樣也很突出。比如,城鄉分裂、貧富差距、地區差距,以及經濟增長的環境代價、資源代價、文化代價、社會代價等日益加大。而各種生產要素的配置,從土地、人口,到資金、技術、資本等,以及公共服務資源的配置,也都出現了扭曲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化解越來越多的“兩難”矛盾,解決越來越複雜的歷史遺留問題,如果不從關鍵環節入手,只是就局部問題談問題,用老辦法來對付新矛盾,不僅難以奏效,而且很有可能激化矛盾,使治理成本更高、代價更大。因此,重新回到問題的原點,審視經濟發展的內外部條件和社會公眾在新的歷史時期對下一輪發展的要求,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從外部環境看,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雖然大的戰略機遇期還沒有消失,但中國經濟面臨的外部環境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前30年以發達經濟體為主要依賴對象的外向型經濟已經失去了基礎。比如,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提出了世界經濟“再平衡”的要求,開始加大出口、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這對中國現有的外需主導型經濟構成了直接挑戰。

  從內部情況看,由於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觸發了全球生產、貿易以及其他經濟與金融關係的總調整,使得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也因此遭遇了“被調整”,由此導致了國內的投資、消費等一系列結構關係的重新洗牌。其中,產業結構和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成了首當其衝的對象。而更深層的社會資源、生產要素、基本公共服務的重新配置與整合,也成了無法回避的問題。

  文章指出,從1979年開始,改革開放30年所推行的非均衡發展戰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它所積累的許多矛盾,特別是內外部經濟關係問題,內部的結構性、系統性矛盾,現在已經到了需要徹底清理的時候了。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已經走到了一個新的歷史節點上,不研究這些問題,在發展中逐步解決這些問題,就難以走上健康發展的新路。

  就經濟來講,現在非常關鍵的是如何改變過去的非均衡發展模式,從以外需為導向,各種公共資源與生產要素向少數地區和領域集中配置,轉向以內需為主導,內外需均衡,各種公共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地區間、產業門類間優化配置,轉向環境友好、資源節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方式,轉向更加注重長遠效益的新的均衡化發展模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