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模式的內涵和意義

http://www.CRNTT.com   2010-10-01 09:20:08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建設,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但中國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面臨的主要矛盾沒有變。最近在討論中國今後發展的問題上,一些人認為中國社會內部面臨的主要矛盾已發生了根本變化,未來十年,GDP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應是政治行政體制改革和社會結構性改革。我認為這是把發展社會生產力與改革生產關係、上層建築混淆了。中國經濟總量雖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卻排在100名左右,現正處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時期。只有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才能為下一步加強社會建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就改革的重點來說,過去重經濟、輕社會,今後應著重推動政治行政領域和社會領域的改革,逐步解決貪污腐敗和貧富不均等問題。 

           第二、堅持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在所有制問題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一切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經濟命脈,必須由國家掌握和控制。這是堅持社會主義政治方向的物質基礎。但是由於中國生產力是多層次結構,既有先進的,也有落後的,總的是水平不高,因此要調動各方面的生產積極性,提倡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既有國有、集體所有,也有民營,包括個體戶、私營經濟、外資、中外合資等多種所有制形式。這種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大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其次是在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同時,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又要防止市場經濟的周期性起落,或者經濟部門之間的過熱或放緩的不協調發展。由於國家掌握了重要的經濟命脈,積累了多年的經驗,宏觀調控更有成效,保證了多年來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 

  最近幾年出現的國際金融危機,宣告了西方的鼓吹私有化、自由化的“新自由主義”理論的破產。西方發達國家的政府不得不出手干預以解救危機,避免更多金融機構倒閉、破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