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維基解密與美國政府的戰爭

http://www.CRNTT.com   2010-12-12 09:27:35  


 
  儘管美國五角大樓曾在一份簡短聲明中稱維基解密“不是一家客觀中立的新聞信息提供機構,而是一家旨在反對美國阿富汗反恐戰爭的組織”,“附帶性屠殺”是一起精心策劃的“選擇性宣傳”,因為維基解密剪掉了地面上混雜在村民中的武裝分子手持AK47衝鋒槍和RPG火箭筒向“阿帕奇”開火的鏡頭。但曾於2009年撰寫過一篇“維基解密”主題論文的蒙特利爾康科迪亞大學傳媒新聞學教授麗薩.林奇卻始終相信維基解密是一次網絡重塑,界定信息分配與傳播的大膽嘗試。“在維基解密之前,類似行動大多未能成功引發公眾、媒體乃至政府和國際組織的注意力。”林奇這樣告訴本刊記者,而改變這一趨勢的關鍵就是2006年12月維基解密公布的首份密件——“索馬里內戰備忘錄”——這是由索馬里反對派領導人謝赫.哈桑.達赫.阿威斯簽署的一份密件,聲稱自己將通過暗殺、綁架與酷刑來對待為現政府服務的任何人:“文件被轉發、評論、分析。通過互聯網,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政治評論家、獨立媒體以及索馬里難民參與。那些個體的經歷與呼聲,再也無法被傳統媒體過濾,或淹沒在專家評論和電視大眾媒體無情的删除和剪輯中。”在林奇看來,維基解密確實是某種進步,跨國資本和政府意識到自己終將受到全球信息一體化這件自己打造的“金色緊身衣”的束縛與制衡,移動通信與互聯網動員造就了全新的權力一極。正如阿桑奇所說:“當被羞辱、被揭穿的可能性不可抑制地提高時,壓迫、腐敗與違反人道行為將不得不審慎自己的行動。”

  然而,維基解密並非是第一家通過爆料而成功獲取話語權和關注度的網絡媒體。1998年9月,剛誕生不久的知名網絡雜誌《Salon》,成功地披露出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亨利.海德自1965年開始和一位有夫之婦發生過長達5年婚外戀的內幕,這份報告立刻使網站獲得了每分鐘近千次的點擊,甚至使技術副總裁查德.迪克森和手下的技術人員不得不每隔幾小時重啟一次服務器。在“附帶謀殺”之前,少有公眾影響力的維基解密仍然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某種“互聯網信息資料批發商”,英國相對寬鬆的新聞自由制度為它提供了足夠的管道,《衛報》、《泰晤士報》等英國媒體開始利用它提供的資料追蹤大西洋工業廢料傾倒等一系列搶眼新聞,但之前,仍然很少有網民對於這個“以爆料對抗不公、腐敗與消息封鎖”的小眾網站給予足夠關注。雖然五角大樓發言人,大衛.拉潘上校在“五角大樓密件”和“附帶性屠殺”被公開後,憤怒地聲稱,公布文件所涉及的具體個人資料將深刻危及那些試圖繼續協助北約聯軍和阿富汗政府者的個人安全,並危害了美國在阿富汗的反恐政策,但實際情況也許有些誇大其詞。“這些未經處理的原始文件,內容豐富但龐雜,幾乎和谷歌阿富汗、恐怖分子等詞條所呈現出的海量搜索結果差不多。”麗薩.林奇告訴本刊記者,只有富於經驗的媒體人士或情報專家能夠披沙瀝金,篩選出有效信息:包括2008年發生在喀布爾的印度大使館人體炸彈襲擊事件報告,清晰地揭示了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ISI)在背後插手運作的蛛絲馬跡,並印證了美國中情局和駐阿北約聯軍司令部的種種推測。諸如前巴基斯坦軍事情報局ISI負責人哈米德.古爾將軍,長期與“基地”組織和塔利班合作,策劃針對卡爾扎伊政府和美軍的襲擊行動,以及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的兄弟阿赫邁德.瓦基.卡爾扎伊曾涉嫌大宗販毒與腐敗,反之,精心選擇此類機密進行曝光,對於維基解密來說卻是“一次極為成功的營銷”。麗薩.林奇說。

  阿桑奇:神經浪游者

  實際上,朱利安.阿桑奇本應成名得更早。早在1997年,澳大利亞女作家賽利特.德累福斯就和阿桑奇合著了一本包含後者親身經歷,被全球黑客們奉為圭臬的紀實性著作《地下世界——對於電子前沿的瘋狂,痴迷與黑客的故事》。德累福斯在接受採訪中告訴本刊記者,這個皮膚和頭髮同樣蒼白,瘦削,談話中經常間歇性出現沉默的年輕人,很少談及自己的生活細節,但同時“似乎又對自己擁有的秘密感到焦慮,游移在傾吐欲和某種自我保護本能之間”。阿桑奇1971年出生在澳大利亞東北海岸的湯斯維爾城,繼承了母親熱衷流浪的激進性格。在阿桑奇1歲那年,她的母親就與父親離異,和一名左翼激進藝術家生活在一起。不停頓的遷徙幾乎讓他無法和同齡青少年一樣接受穩定持續的正統學校教育。1975年夏天,當他們暫居在阿得萊德時,阿桑奇的母親參與了當地一場示威運動,抗議英國軍方在馬拉靈加沙漠秘密舉行地上核試驗。在一次午夜秘密潛入試驗場搜集證據的行動後,阿桑奇的母親被發現自己被一輛沒有任何標誌、牌照的汽車跟蹤。第二天清晨,警方搜查了他們的住所,阿桑奇從睡夢中被驚醒,仿佛自此,他的童年也結束了。

  在一段時期內,阿桑奇的臨時寓所對面碰巧有一家電器專賣店。他經常光顧這家商店,在一台Commodore 64電腦上寫程序,和所有智商奇高的“極客”少年一樣,阿桑奇很少與同齡人交流,而是更願意坐在電腦屏幕前。1987年,16歲的阿桑奇擁有了一台調制解調器,當時網站尚不存在,但電腦網絡和電信系統已具雛形,從而形成了一個為少數好奇心旺盛的電腦精英特地準備的、技術門檻極高的世外桃源。阿桑奇為自己選取的代號是門達克斯(Mendax),這個名字取自古羅馬詩人賀拉斯的詩句“splendide mendax”,意思是“高尚的虛假”;他對學校和家庭生活毫無興趣,只有在進入“密涅瓦”,無拘無束地馳騁、窺看、破解時,才感到某種歸屬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