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論印度版的門羅主義

http://www.CRNTT.com   2010-12-18 09:50:30  


 
  冷戰期間有兩件事對印度的地區政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1962年中印邊界衝突和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邊界衝突的原因,可以從印度對安全的訴求角度分析:中國對西藏恢復主權,使印度從英帝繼承的安全緩衝區不複存在,對華強硬超過了友好。而在遭到慘敗之後,更是激發了印度人歷史上的“曼茶羅”主義(編按:指印度應根據現實利益決定朋友與敵人)和考底利耶(Kautilya,古印度政治家,哲學家)現實主義傳統,走上了“以實力求尊重”、大力發展軍事的道路;不過印度對中國的防範意識也更重了,總擔心中國的南亞政策會危害印度的安全。

  而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中,美國派出航空母艦到孟加拉灣為巴基斯坦助威,則是促成印度的安全政策由大陸向海洋傾斜的直接因素,因為這讓印度回想起被英帝從海上攻破,最終成為別人冠上的明珠的屈辱歷史。因此,印度的門羅主義範圍不僅包括次大陸,還涵蓋了印度洋甚至更廣泛的地區。

  在南亞地區,印度在無論是在人口數量、國土資源、科技實力、軍事力量上還是在經濟水平、民主制度上都是出於遙遙領先的地位,甚至其它所有國家加在一起也不能夠與印度抗衡。在地理位置上,印度背靠喜馬拉雅山這塊天然屏障,居於次大陸中心位置,而周邊這些國家不僅弱小又彼此不接壤,難以聯合起來對印度形成有效牽制。印度偏安於亞洲西南一隅,與亞洲主體相隔開,相對封閉狹隘,而在封閉的地理單元居於主體地位的國家,其對外戰略往往更具侵略性和進攻性。

印度“門羅主義”的制約因素

  在印度洋地區,印度本土深入大洋縱深達1600公里,而且三面環海,傲視著環印度洋,在如今愈來愈重視海權的時代,印度無疑占據了地緣戰略優勢。首任駐華大使、著名的外交家潘尼迦寫到:“印度的安危系於印度洋,民族的利益在印度洋,來日的偉大也在印度洋。”無論從陸權論還是海權論來看,印度洋及其北岸地區都處於世界地緣政治的核心位置。從拿破侖戰爭到19世紀末英俄爭奪阿富汗,從二戰到美蘇冷戰,幾百年國際爭霸世界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如今,印度已通過西攻、東進、北防和南下戰略,確立了印度的戰略利益邊界,大膽地在該地區實施自己的“門羅主義政策”。

  硬幣從來就是兩面的。印度在次大陸-印度洋地區實施自己的門羅主義,固然有先天的種種優勢,但是如果印度對資源的“盤活能力”不夠的話,那麼這些優勢就不能轉化為現實的優勢,甚至變為自身發展的障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