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災難中日本的普世性格

http://www.CRNTT.com   2011-04-05 09:41:01  


普世性的境界不在於改造特殊性,而在於能悠游於特殊性之間,這裡有儒家文化的理想摻雜其中。不過這一點固有文化信仰,目前在大陸與台灣都已近乎失傳,反而與日本特有的無的哲學有所結合。
  中評社北京4月5日訊/“本來,自福澤諭吉提出‘脫亞入歐’思想以降,日本追求貫通東西洋的普世性不可得,起而爭霸,發動侵略戰爭,結果戰敗而淪為不正常國家。然而現在看來,日本著實已養成了真正普世的性格……”學者石之瑜撰文“災難中日本的普世性格”:

  海嘯狂襲日本,傷亡慘重,舉世關懷。震驚與傷痛之餘,歐美領袖均在第一時間伸出援手,更重要的是他們感性的發言,在片語只字之間,毫不吝惜地流露出感同身受的慰問。對世上許多國家而言,日本不像是一個異民族,異文化,甚至突然像是親屬。

  並不是只有BBC或CNN日以繼夜的關心。地震發生之際,傳出驚人的8.9級,當時身在加爾各答一個國際安全戰略的會場上的印度學者們,紛紛拿起手機,各憑本事打探情況,焦急之情溢於言表,引發會場內外的震動。若說印度與日本是兩個象徵以差異為基礎的亞洲普世主義範式,毫不為過。

日本人道主義未遭右翼摧毀

  本來,自福澤諭吉提出“脫亞入歐”思想以降,日本追求貫通東西洋的普世性不可得,起而爭霸,發動侵略戰爭,結果戰敗而淪為不正常國家。然而現在看來,日本著實已養成了真正普世的性格,這比起修憲建軍,誰曰不正常?

  許多國家自詡具有普世性格,其中有大國,也有小國,但是他們與戰前日本差不多,在自稱普世性的同時,其實心中主要動機,卻是要貶抑自己的對手或敵人,借以羞辱對手是陷在不理性的宗教或民族情緒中。這種充滿歧視性的情緒,在戰前日本極為明顯。所以就算當時有追求普世性的理想,始終不能達到普世性的境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首 頁 | 廣告查詢 | 訂閱方法 | 中國評論新聞網 | 學術出版社 | 關於我們 | 聯繫我們 | 免責條款 | 版 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