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從汶川救災看建立兩岸防災救災合作機制

http://www.CRNTT.com   2011-05-12 08:24:18  


 
  同樣,台灣同胞遭遇災害,大陸居民也是踴躍捐輸。“九二一”地震如此,“八八水災”也是如此。大陸海協還支援簡易住房並派出技術人員前往指導搭建。其中還有一幕令人感動的場面,就是大陸一個小學生,將自己一分一角積蓄起來的幾十元錢,寄到了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當吳伯雄主席滿懷感情地展示這位小學生的來信時,人們都飽含熱淚。實際上,不在於錢的多少,而在於其所包含的深厚感情。這幾十塊錢,難以掂量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情感。

  當然,體現兩岸血濃於水,只是在遭遇災害時互相扶持捐輸,還是不足夠的,還應提升到兩岸攜手合作防災救災的層次。吳伯雄在到映秀鎮考察時便指出,日本發生地震、海嘯及幅射外洩的複合式災害後,全世界都非常關心兩岸防災救災的問題。兩岸只有一水之隔,共同做好防災救災工作,已成為兩岸合作的第一要務。

  其實,關於兩岸共同防災救災的問題,早在去年七月間在廣州舉行的第六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就已被納入大會議題,並成為該次“論壇”所達成的二十二條“共同建議”中第十二條“鼓勵兩岸積極開展應對極端氣候的防災、救災合作”。為此,“共同建議”建議,鼓勵兩岸積極開展應對極端氣候的防災、救災合作。推動建立氣象監測數據、遙感數據的交流平台;開展災害監測、預警與應急響應的交流合作;通報災害預警警報,建立定期交流與災害聯防機制;鼓勵開展兩岸災害應變及專業救災人員交流;聯合舉行應對重大環境威脅的演練;建立重大自然災害相互救援時的聯繫協調機制,簡化手續,便利兩岸專業人員及物資儘速投入救災。

  因此,兩岸共同防災救災議題,不但應在“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繼續深入研討,並適宜儘早將其中一屆“兩岸論壇”的議題集中為兩岸共同防災救災。在此基礎上,可將兩岸共同防災救災的議題,列為“陳江會”的重要會談問題。

  兩岸建立共同防災、救災、救難機制,可分為“情預報預警機制”、“災害救援行動機制”、“災後恢復與重建機制”等三大機制,加強信息的實時共用,組建能夠跨越海峽兩岸的高素質救援隊伍,隨時投入救援活動;積極配合,相互提供經驗,提供必要的物質協助,可嘗試建立起常態救援物資儲備,搭建救援物資的有效運作平台。

  兩岸建立共同防災與救援機制,對兩岸關係而言,具有歷史性意義。尤其兩岸屬同文同種,救援的過程中沒有語言障礙和溝通困擾,更有助於提高救災效率。更重要的是,兩岸若能建立共同的防災與救災機制,勢必有助於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穩定發展,進而增進兩岸民眾的情感和相互認同。於今,兩岸既已簽署“ECFA”,也達成多項合作與交流共識。因此,建立對兩岸關係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兩岸建立共同防災、救災機制,就時機已經成熟。建立兩岸防災、救災、救難機制有利於兩岸人民福祉,有利於兩岸的和平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