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農業進口多因為補貼少

http://www.CRNTT.com   2011-12-20 11:24:33  


 
  ■ 農產品無競爭力不怪“洋貨”

  農業補貼總量偏低,農業總收入中來自農業支持政策作用的份額低於OECD成語過平均水平

  近年來中國農業補貼的力度不斷加大,但由於農業人口眾多,人均補貼力度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大。據統計,1998年美國、歐盟和日本三方農業補貼占WTO農業補貼總額的89%,其中歐盟占44%、美國占24%、日本占21%。同期中國農業國內支持總量約相當歐盟的1/10,美國的1/4。另據OEDC最近的一次評估,中國農業政策的補貼支持總量2007~2009年平均為878億美元,絕對水平僅次於歐盟(1478億美元)、美國(1092億美元),高於日本和韓國;相對水平而言,中國農業總支持率平均(國民收入用於農業補貼的比率)為2.05%,低於土耳其(3.5%)和韓國(2.4%)。

  間接價格補貼在流通環節遭侵犯,占農業補貼總額75%的糧油補貼絕大部分給了城鎮消費者,農民獲益甚少

  因循發達國家農業補貼的路徑,中國初期主要採用定價購價和臨時收儲等間接補貼政策,補貼資金多集中在價格支持、降低種子、肥料等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流通方面。例如以高於市場價格水平的價格從農民手中採購農產品,與市場均衡價格的差額就構成了農業補貼。但由於這部分資金不是直接補給農民。其中的絕大部分利益被農產品流通環節的不法商人侵犯,通過這類對流通環節的補貼,最後真正補貼給了農民的部分少之又少。例如中央和地方兩級政府每年用於糧棉油流通環節的補貼幾乎占農業補貼總額75%,其中絕大部分作為城鎮居民的消費補貼,農民只能從中獲取少許利益。

  農民的直接收入補貼對家庭純收入貢獻不超過5%,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等專項補貼規模相對較小,實施範圍僅局限項目區

  當發達國家逐步調減價格支持,轉向收入直接補貼,中國也順勢出台了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等對種糧農民的收入補貼措施,但這部分政策的執行並不盡如人意。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等專項補貼規模相對較小,實施範圍僅局限項目區。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課題調查顯示,33%的被調查農戶雖然獲得了糧食生產補貼卻不清楚補貼金額;而那些知道獲得總補貼金額的農戶中40%的人不清楚他們獲得的是哪種補貼。農民收入補貼對對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貢獻均沒有超過5%。採取現金良種補貼的地區,有65%的農戶表示“應該”是獲得了良種補貼資金,但能夠肯定的只有23%。

  另從補貼政策發生的機制來看,中國財政對農業的補貼缺乏事先的規劃與安排,補貼對象與補貼數額隨意。沒有相應立法規定和年度預算,缺乏可預期性和自覺性。中國有農業方面的法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等10多部,但有關農業補貼的法規只是以政策或部門規章的形式出現。在重慶的“吉峰行賄門”黑幕中,弄虛作假,克扣購機補成為經常現象。農機購置補貼只限於本年度購買的機具,而一些經銷商為生意需要,向農機戶開假發票、違規套取補貼資金。

  為抗通脹和維穩人為壓低糧價,相當於讓農民農業反向補貼城市和工業,土地當“命根子”了

  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中食品價格所占權重為33.6%,糧價因成本變動的上漲常常被認為是通貨膨脹的先導因素。因此儘管中國農業的生產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國內糧價應該高過國際糧價,但在政策調控之下,糧價卻常年偏低,儲備糧制度在其中作用顯著。政府在平時按指導價收儲糧食,當糧食收購期價格快速上漲時,國家糧食局就用短期增加市場投放的辦法迅速把價格壓下來。2009年3月,中儲糧總經理包克辛公開中國儲備糧的數字為2億噸,政府為抑制通脹製造出的糧價倒掛現象極大挫傷農民種糧積極性,甚至導致糧食走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