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劉蘇裡:南海困局 中國的選擇空間局促

http://www.CRNTT.com   2012-05-08 08:35:11  


 
  選擇空間愈益局促

  就事論事,中國政策選擇的空間亦愈益局促。無論因內政還是外交,中國政府都很難承受使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的代價。換句話說,沒有任何開戰的充足條件。《聯合國海洋公約》以及國際法院提供的爭端解決機制,由於中國政府一貫堅持的立場,很難成為選項之一。

  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政策,20年來,收效極微——政策本身的矛盾,也是不能收效的原因之一。與中國爭端的各國都首先拿主權說事,主權爭議如果“擱置”?既然存在主權爭議,怎麼可能利益導向地“共同開發”資源?是主權重要,還是索取利益重要?豈不有拿原則做交易嫌疑?正因其內在矛盾——共同開發前提,是要承認中國擁有主權,所以,該政策提出後,與有關各國,達不成任何有實質意義的“共同開發”協議(參見“國際危機組”報告《沸騰的南中國海》)。上述矛盾政策,亦有其遠因——1954年中國政府與越南北方,在北部灣歸屬問題談判中,主動將實施多年的11條斷續線,去掉兩條,使得中國一貫申明對南海的主權立場,有了自我損害的先例。

  就事論事,中國人也到了該檢討南海政策的時候了。只有首先檢討自己政策得失,才能找到應對外部挑戰的有效之策,所謂正己正人。需要強調的是,任何實用主義的考慮,都可能將以損害民族利益為代價,即使暫時過關,也經受不起歷史的挑剔,此一責任也不是誰想負便負得起的。解決陸地邊界爭端,既有可吸取的經驗,更有應該汲取的教訓。

  聯想起越南政經革新的力度,以及緬甸官民民主化的決心——此一聯想並非無的放矢,制度紅利效應,是中國兩個近鄰勇敢邁向憲政道路的誘因。內政修,外交回旋餘地則大,兩國各自開啟的變革進程,即使前景有待明朗,卻已然在對外關係上,收到意想不到的效益。在筆者思考南海困局時,常常想到這兩個國家的民主化進程,不由得生出猜想:中國存在本身,或是它們變革的動力,尤其越南。越南與中國在南海的爭端,有關各大國,美、俄、印、日,似乎更同情越南,其中況味,用所有國家害怕中國強大來解釋,於情於理恐難說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