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史蒂芬.羅奇:陷於危局的亞洲

http://www.CRNTT.com   2012-06-05 09:22:39  


 
  貿易聯繫的傳遞效應同樣值得擔憂。從歷史上看,美國是現代亞洲最大的外部需求源頭。但過去10年來,情況已有所改變。在中國強勁經濟增長的誘惑下,亞洲出口增長從美國轉向以中國為中心。

  這看來似乎並不是一個壞的轉變。2010年,亞洲發展中國家流向美國和歐洲的聯合出口下跌至出口總量的24%,較1998-1999年的34%有了顯著下降。與此同時,亞洲的區域內出口依存度——即區域內的貿易流——增長迅速,占總出口的比重從1998年的36%上升到2010年的44%。

  這些數字似乎表明,亞洲的獨立性正在提高,能夠更好地抵禦西方世界一再發生的危機的衝擊。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顯示,更深一層的看,60-65%的區域內貿易流可以歸類為“中間產品”——由韓國和台灣等生產組件,由中國進行拼裝,最後的制成品出口到西方。

  歐洲和美國仍然占據中國終端產品出口的最大比重。因此,緊密相連的亞洲以中國為中心的供應鏈不能與主要發達國家需求的起落脫鈎。此外,在這些聯繫中還有一個令人擔憂的重要扭曲:中國本身日益依賴歐洲為其外部需求的主要來源。歐盟在2007年超越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到2010年,歐盟已占中國出口總量的20%,美國只有18%。

  換句話說,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供應鏈把重注押在歐盟這個實驗上——現在看來效果可能適得其反。事實上,在中國,熟悉的情況正重新上演——國內增長因西方發達經濟體的危機而減速。而中國一受影響,其他日漸一體化的亞洲國家也跟著受到衝擊。

  好消息是,到目前為止,與2008年末到2009年初相比,減速趨勢獲得了更好的控制。當時,中國的出口在7個月內發生了枯榮轉換——從2008年7月的26%同比增長變為2009年2月的下跌27%。這一回,同比出口增長從2011年的20%下降至2012年4月的5%——不可不謂是顯著減速,但和前一次的大崩盤相比要好得多。然而,若歐元發生無序崩潰,那麼情況可能會有變。但只要不出現這樣的情況,相信此次的形勢會比較樂觀。

  壞消息是,一再發生的外部需求衝擊似乎並沒有讓亞洲吸取教訓。說到底,只有內需才是最有效的抵抗外部脆弱性的途徑。但亞洲地區沒能建立起這一防火墻。相反的,亞洲發展中國家2010年的私人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下跌至45%的歷史新低——比2002年少了10個百分點。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對外部衝擊免疫——即人們常說的“脫鈎”——只能是痴人說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