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盤整在即

http://www.CRNTT.com   2012-07-09 08:18:48  


  中評社北京7月9日訊/自1992年南巡講話之後,中國逐漸確立了面向外部市場,擴大內部產能的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到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這一增長模式得到了大爆發。2001-2007年間,中國GDP平均增長率為10.8%,中國GDP在2001年首次突破10萬億之後,到2007年已經擴大至26.6萬億,期間投資、消費和淨出口對於GDP10.8%平均增速拉動分別為5.2%、4.4%和1.2%,特別是2005-2007的三年間,淨出口對於GDP的拉動因素分別為2.6%、2%和2.5%。經濟觀察報發表中國建設銀行金融市場部張濤文章表示,中國經濟的表現,依然是此前以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為代表的亞洲模式的延續——內部高儲蓄率下,通過外部需求的吸納,來擴大內部的產能,從而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這些都是從一般意義上來分析危機前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而在這個一般意義之下,中國的經濟實踐又形成自己特有的表現形式。

  本世紀以來,伴隨中國出口導向增長模式的快速顯現,相應的城鎮化進程也明顯加快,大量的農業就業人員向非農領域轉移,以滿足外部市場對於內部加工行業勞動力的需求,在這樣的兩個相互銜接的經濟驅動之下,中國經濟逐漸形成了這一階段特有的三駕馬車:淨出口、房地產和汽車,2000年,這三者占GDP的比重,合計僅為10%左右,而到了2007年,三者的比重已經升至了23%,2011年,雖然淨出口的比重已經回落至2%,但三駕馬車占GDP的比重仍然高達25%,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四分之一來自於這三駕馬車。配合中國特有的三駕馬車驅動模式,中國經濟在資源配置上則出現特有的“三低”局面:低資金成本、低勞動力成本和低環境成本。

  文章稱,簡單總結2008年次貸危機前中國經濟增長的表現,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中國是以工業化、城鎮化帶動下,不斷擴大產能為經濟增長主線的,因此,該時期中國經濟的調控基本上都是圍繞如何持續擴大總供給展開的;其二,圍繞上述主線,在資源配置上,除了人口紅利之下規律性的勞動力低成本優勢之外,人為的壓低資金成本和環境成本,以求產業部門的利潤得到保證,進而實現就業和產能擴張的經濟目的;其三,在外部需求作為主要需求端的經濟邏輯下,人為的形成了居民經濟福利向企業讓渡,非貿易部門經濟福利向貿易部門讓渡、自由競爭領域向政府主導下壟斷領域讓渡的局面。

  文章分析,此次危機爆發以來,在外部的市場、交易對手、政策環境均產生巨變的衝擊下,上述中國經濟增長邏輯中的諸多要素均發生了變化。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