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學生講述留學朝鮮生活

http://www.CRNTT.com   2012-08-29 14:52:06  


 
  黑市和統一市場

  十年前,不要說韓國貨無從想象,就連日常的零食也要托丹東國際列車的乘務員為中國留學生從北京採購。平壤的建築氣勢宏偉,但走進臨街商鋪,很多貨架卻空空如也。外匯商店裡的食品選擇不多,店裡沒有顧客,安靜得連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

  2001年,位於平壤市西城區上新洞的上新外國人宿舍,附近有只有一處小型的“黑市”,它隱匿在整齊乾淨的臨街建築後,在居民區泥濘的小胡同裡。市場的主角是一些穿著暗淡的便服,身形瘦弱佝僂的老太太。她們或頭頂碩大的包裹,蹣跚在土路上;或手持一兩個裝滿了菜油的大可樂瓶,蹲坐在墻根邊。

  因為市場管理員的檢查和攔截,白白胖胖的外國人很容易被客氣地“請出來”。而身材苗條的留學生們只有換上最樸素的衣服,胸前別上領袖像章,裝扮成朝鮮人才能混進市場——在那裡,留學生們有可能以高於官方數十倍的匯率兌換朝幣,那也是吸引他們每周都到此一游的動力。

  在筆者印象中,那時的朝鮮頗有點像陶淵明筆下那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世外桃源,愛情也在天南海北朝夕相處的留學生之間蔓延。一位男生送給心愛女生的鮮花不是紅玫瑰,而是跑了十幾家商店尋得的黃菊。面對女孩子滿臉狐疑的表情,如實相告:“花店裡只有菊花,朝鮮人節假日給領袖銅像獻花用的。”

  早在1999年,韓國農村經濟院的一份調查就指出,朝鮮全國各地常年開設的市場有300至350個,居民60%的糧食和70%的生活日用品都來自自由市場。市場上交易的商品有數百種,除了中國的產品外,還有流入境內的韓國商品和外國援助的食品等。

  儘管農貿市場早已成為朝鮮人的日常經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直到2002年官方才將其合法化。韓國開發研究院今年7月發布報告稱, 2009年11月貨幣改革失敗後,朝鮮當局曾一度關閉自由交易活躍的農貿市場。因物價暴漲、商品供給不足,農貿市場於2010年5月重新開放。在過去兩年的權力交接期內,當局在改善民生的壓力下有意放任民間市場經濟活動的發展。

  在朝鮮,規模最大的農貿市場,是2003年由金正日親自選址建在平壤市統一大街上的統一市場。該市場的三個交易區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約1500個攤位,可供上萬人同時進行買賣。每到周日,市場裡人頭攢動,從本地生產的水果蔬菜、服裝鞋帽,到中國製造的日用百貨、家電家具,可謂一應俱全。而坐在攤位前售賣的,則是清一色的著制服、戴白帽的朝鮮女性。

  十多年之後的2012年,平壤每個區都有一兩個類似的市場,規模比統一市場小一些。和十年前相比,留學生們可以大大方方地進去,不再和管理員捉迷藏。

  除了使用朝幣的統一市場外,賈志杭更願意去外匯商店,可以使用人民幣、美元和歐元結算。位於平壤富人區的“北賽商店”,裡面大多是進口貨,澳大利亞的牛奶、東南亞的餅幹,還有新加坡的方便面和食品。“完全不亞於中國的商場”。在那裡,筆記本電腦、MP3、相機和鋼琴的價格雖然不菲,卻也不是無人問津。這其中有不少是剪去了產地標簽的韓國貨。

  秦川甚至花了21美金在那裡買了件韓國產的灰色連帽馬夾。他注意到,排隊結賬的隊伍裡,手持美元的朝鮮人占了大多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