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祝華新:打撈沉沒的聲音

http://www.CRNTT.com   2012-09-19 12:02:41  


 
  祝華新被邀請到各地講課,所講內容主要是網絡問政、網絡理政,特別是微博問政。他給黨政軍都講過課,甚至曾應邀給國外一些政府官員介紹互聯網。“可見大家都認為互聯網已經成為重要的政治元素和重要的政治變量。雖然現在有5萬家政務微博,但政府在這方面做得還非常不夠。”比如,8月6日的沈陽罷市,官場無動於衷,沈陽政府新聞辦的官方微博居然還十分悠閑地在發“夫妻相處之道”、“夏天吃西瓜的禁忌”。“沈陽商戶的罷市,其嚴重性絲毫不亞於街頭的群體性事件,群體性事件的參與者往往是社會邊緣人群,而商戶卻是政府重要的經濟基礎。但我們的政府反應太遲鈍了。”祝華新表示了自己的擔憂。

  新加坡《聯合早報》的記者跟他說,在中國待了7年的感受是:“老百姓在生氣,政府在焦慮。”這是社會轉型期的典型症狀。

  祝華新寫過一篇文章《網絡輿論倒逼中國改革》,認為借助互聯網改進公共治理,撬動民間社會,促進官民溝通,是當前成本最小、風險最低的政治體制改革舉措。

  張志安則認為,網絡對改革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但還是比較有限。“你去看政府的信息,畢竟還是選擇不公開為主,對我有利的我就公開,對我不利的我就不公開。打一個簡單的比方,好像是官員已經全裸了,但是要害部位全被他用雙手抱住了,所以你還是看不到關鍵的地方。這樣的情況下,輿情監測只能是試圖去推動,但是否推得動最終還是由體制決定的。”

  1987年,時任《人民日報》記者的羅榮新、曹煥榮和祝華新合寫了一篇報道《中國改革的歷史方位》,引起很大反響。這篇報道引用一句西諺形容中國改革:Sail in uncharted water(在未經探察和繪圖的水域航行)。直至今天,這個國家和其改革者們仍在繼續著這樣的航行。祝華新始終覺得,自己的新聞理想是一脈相承的——那就是推動民眾有序的政治參與和漸進的社會改良。“而現在,互聯網可能更有利於實現我們的理想。”

黨和政府應該奪回一些麥克風

  人物周刊:你對網絡上的“意見領袖”似乎很有意見。

  祝華新:“意見領袖”在網上具有呼風喚雨的能量,不是他們自己有什麼地位或特權,而是他們代表了相當數量擁躉的心聲。但面對今天各種社會矛盾的積累和叠加,“意見領袖”表現得越來越急躁。我們今天面臨的最重要問題是:第一,要形成政治共識;第二就是學會相互妥協。政治就是某種妥協的藝術,尤其是我們今天還缺少強大的市民社會和中產階級支撐的情況下,更需要官民之間的相互接近、相互包容,來共同推動一種變革,不然變革就無從啟動。

  一個典型例子是方韓大戰,我一直覺得該有人總結一下方韓大戰留下的負資產,這是非常有價值的。不說哪個人好,哪個人壞,甚至可以說得嚴厲一點,這是我們民族的某種劣根性,在今天的網絡狂歡中暴露無遺。我們一百年來就是這樣,但的確需要反思。有人開玩笑,“天天看微博覺得明天就要發生革命,但走進菜市場覺得一百年也不會發生變化。”

  大家在微博上喜歡站隊,而且到最後大家已經把分歧在哪裡給忘了,更多的是我看不慣你這一撥人。微博不是一個很好的討論平台,一次才140字,只能展示結論,推理過程都很難展開,更不要說提供更多的論據,微博只是一個結論的交換,不利於展開論證過程。微博還帶來了粉絲文化,實際是一種站隊文化,這是有一些“毒性”的。我們需要線下的平和的討論,在互聯網上,我覺得博客比較有利於梳理思想和觀點、沉澱情緒,算是微博的解毒劑,還有就是需要微博給予更多的新聞鏈接,提供更多的論據,包括長微博也能夠有所補救。

  人物周刊:你提過建議,讓政府和意見領袖結盟,是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