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紀贇:陸港關係出現波折的再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2-10-11 09:23:34  


 
  我曾在《聯合早報》上撰文,比較過新加坡香港兩地的經濟模式,以及前者如何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成功實現轉型並實現自我超越。後者則深陷產業空心化與受到房地產劫持,使得產業升級滯後的陷阱,在過去兩年之中,香港財政所得約三成都靠賣地,這種土地財政的不可持續性,與大陸不少地方政府非常接近。高房價帶來的民生問題,及其對經濟成長率與失業率的副相關性,也使民間反對的呼聲日益高漲。我們如果翻翻香港的報紙,就可以看到並非只是對大陸怒氣衝天,民眾的怨氣實際上是無所不在的。

  隨著大陸對香港經濟的影響日漸加深,在政治上也不可避免地給人以更深地介入到香港事務之中的強勢印象。問題是香港人素有特立獨行的政治品格,這從1980年代末開始就早已彰顯出來,最近幾年對中央政府的批評更是有增無減。從對諸多大陸政治異議人士的支持以及維園遊行,和對梁振英當選特首中央政府在背後扮演角色的置疑等等,都顯示了香港在整個中國政治版圖中獨一無二的強硬個性。

  作為香港政治體制代表的特首,更被賦予了這種個性代言人的角色要求,所以這次沉船慘案,當電視報道中出現梁振英與中聯辦官員一同出現時,就更加深了民間對特首受操縱的輿論反彈,所以梁振英只能急忙滅火,表明當香港與大陸間出現利益衝突時“我是站在香港那一邊”。

  香港居民從來都不乏對中國的國家認同,以保釣為例,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香港居民都扮演了與其人數與經濟總量不相稱的重要角色。但香港人的舊有思維之中,卻將國家、政府、官員這三者之間分得非常清楚,並且也熱衷於政治與思想活躍且多元。鄧小平先生早就保證了對港政策50年不動搖,隨著陸港兩地經濟差距的日益縮小,留下香港這塊政治制度的異質空間,不僅對中國未來政治改革具有重要參考意義,而且也有利於陸台關係的處理。所以無為而治,起碼應逐漸減少駐港機構的曝光度,是減少港人反彈並增加認同度的不二選擇。

  作者是新加坡佛學院助理教授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