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于丹北大被轟下台,是偶然更是必然

http://www.CRNTT.com   2012-11-19 12:29:43  


 
韓曉波:于丹北大被噓事件的多重解讀

  2012年11月19日08:35來源:天津網-每日新報 作者:本報評論員韓曉波

  文化名人于丹,本月17日在北大百年大講堂遭遇滑鐵盧:那是一場昆曲商業演出(被稱為“昆曲雅集”),主辦方是一家名叫“皇家糧倉”的高級會所,租用的是北大的百年大講堂,據說演員都是“國寶級”的人物,公開售票。演出過程本身很順利,戲劇性的情節發生在演出結束謝幕的時候,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不少觀眾喊著請老藝術家們返場,這時,主持人把台下觀眾席中的于丹請上了台,大概是事先安排好的“分享感受”,于丹就講了兩句,大意是說“這種場合說什麼都是多餘的,只有代表全場觀眾對所有參演的老藝術家表示崇敬和感謝”雲雲。不料,這幾句話遭逢了台下觀眾的強烈反感——最多的是噓聲,也有喊“你代表不了我們”的,據說還有更直接地喊“滾下去”的(但不多)。

  從還原過來的事件本身來看,並不是什麼大事,但還是立即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從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這樣的主流大媒體,到大大小小的網絡媒體,不一而足。不過,人們對此所持的觀點顯得比較“一地雞毛”——有譴責北大學子素質差的,有嫌于丹這些話太“得瑟”以致招來這種倒彩的,也有同情于丹的,還有認為主辦方操作失誤的,等等。

  有必要對此事進行一次分塊解讀。

  先說說北大的這座百年大講堂。這是個大禮堂,座位很多,聲學效果也不錯,所以除了舉行北大自身的一些會議和典禮之外,其餘時間是對外開放的,誰都可以租用,買了票就能進去,而且生意一直都挺紅火。類似古琴音樂會、昆曲演出、室內樂演奏之類比較小眾、比較“高雅”的活動,這裡都屬於首選場地。觀眾當中,北大師生自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但更多的還是社會各界的普通觀眾。所以,那聲“滾下去”到底出自何人之口,無法考證;“你代表不了我們”這句話,雖屬於典型的“學生腔”,但也不好肯定是哪個學校的學生。所以“北大學子素質差”之說站不住腳。倒是那一片噓聲值得注意:多元化的社會,喜好與否是個人的事,你既有鼓掌歡呼的自由,有對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保持沉默的自由,甚至也有發出噓聲的自由。但是,保持沉默,肯定是比發出噓聲或者喝倒彩更有教養的表現。因此,強烈建議觀眾在遇到不喜歡的東西時,最好選擇保持沉默。“沉默是金”原來還有這層意思呢。

  再說說于丹。幾年前“每日新說”就曾發表評論說,于丹是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普及者,這樣的普及者在中國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中國需要這樣的普及者。于丹遭遇噓聲,深層原因基本上可以肯定為一種“不服氣”心理的宣洩——不能否認,于丹屬於所謂“暢銷書文化”的受益者,現代媒體的包裝作用不可忽視。這種文化背景,本身就容易被一些有精英學術背景的同行所輕視,如果這種輕視之外又加上了一層羨慕、嫉妒、恨,那麼這噓聲就來得自然而然了。其實,“暢銷書文化”本身並沒有那麼值得人們羨慕、嫉妒、恨,對它眼紅也好,鄙視也罷,都是自身氣量狹小的體現。

  還有不得不說的主辦方。現在主辦各種活動的人,時常陷入一種誤區,就是以為名人萬能,卻不管這個名人與你所搞的活動本身有沒有內在聯繫。相信如果這次他們請的不是于丹,而是一位在昆曲研究方向頗有建樹的專家,哪怕不是那麼知名,也斷不會出現這樣的不愉快。于丹是無辜的,她其實早已被主辦方不經意地放在了炮口之上。這件事提醒主辦活動的人:名人效應亦可能產生負面影響,要小心,不要取巧。

  最後順便說說昆曲。昆曲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早年也是從民間誕生,後來被皇家所賞識,成為一種官方文化,再後來又隨著皇室衰微,蛻變為一種被文人雅士所喜愛的劇種。它是以“雅”著稱的,很早以前就開始“瀕危”——新中國成立不久,江蘇昆曲劇院排演的昆曲藝術片《十五貫》獲得很大成功,被周恩來總理贊許為“一個劇目拯救了一個劇種”。它雖“瀕危”這麼久,卻一直沒有真正地“危”,多半個世紀過去了,它仍然在小眾範圍內頑強地生存和發展著,走出了一條清晰的“大眾文化——官方文化——精英文化”的轉變軌跡。昆曲演員大多默默無聞,跟流行歌星更是不可同日而語,但這份堅守,不是獲得了更大的支持與尊敬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