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緬甸銅礦事件背後的政治博弈

http://www.CRNTT.com   2012-12-20 11:34:23  


 
政治利益分配不公

  緬甸新政府於2011年3月上台以來的改革措施引起國際的關注。事實上,緬甸的改革計劃在更早時期就已開始。

  經過15年的精心策劃,2008年為軍人政權“量身定制”的新憲法完成並通過了全民公決。2010年11月,由前軍方高層領導的聯邦鞏固與發展黨(鞏發黨)贏得大選,原總理兼上將吳登盛當選總統。國會中有25%的議員是不經選舉產生的軍人代表。可以說緬甸雖從威權主義軍人政府向民主社會轉型,但軍隊依然霸占了最大份額的政治利益。

  自2010年大選結束後,緬甸政府首先是釋放了軟禁多年的昂山素季。隨後其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黨(民盟)重新注册成為合法政黨,並於2012年4月參加國會補選,贏得了45個席位中的43席。而這次選舉中共有包括5個少數民族黨派的17個政黨參加。但是除禪族民主黨贏得1席外,其他少數民族黨中均在自己的民族地區敗給了民盟。由此民盟成為繼鞏發黨後的第二大政黨,昂山素季也成為社會上最具號召力的人物。

  兩年來,緬甸政府也多次舉行大赦釋放了數百名政治犯。其中就包括1988年發動全國學潮推翻舊軍人政府的“88代”學生領袖明果乃等。“88代學生”組織成員獲釋後就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而政府也向其捐助籌建基金以示和解。作為緬甸“第二號”民主領袖明果乃以及88代學生組織於是成為體制外影響最大的政治團體。

  自此緬甸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政治格局:體制內是軍人與鞏發黨勢力最大;昂山素季與民盟的影響力貫通體制內外;88代學生組織在體制外也建立了地位。但這就嚴重擠壓了其他民主黨派和政治人物的發展空間。因此一些政治勢力只好通過一些社會運動來爭奪話語權了。

僧侶與學生:民粹勢力的代表

  如果說2011年的密鬆事件是社會精英對新政府轉型誠意的試探,那麼現在的萊比塘銅礦事件就完全是一次政治訴求了。事實上,今年初以來,經濟重鎮仰光就不斷爆發工人示威活動。然而銅礦事件與之前的示威活動並不相同,反而與2007年的“金黃色革命”有著驚人的相似——學生與僧侶結合的民粹主義社會運動。

  在緬甸近當代歷史上,學生和僧侶一直有著參政的傳統。上世紀30年代末包括昂山素季之父昂山等大學生成立學生會向英殖民政府掀起了獨立運動。60年代由於反對奈溫(尼溫)軍政府仰光大學學生會大樓被炸為平地。80年代末學生再次掀起學潮將奈溫軍政府推翻。而緬甸的僧侶也從反英殖民地時期就參與政治活動。今年6月以來在緬甸西部若開邦發生的民族騷亂事件中,僧侶就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緬語中“造反”被稱為“倒鉢”(即僧侶將化緣的鉢翻倒,表示拒絕接受施舍,是佛教徒對特定的人與社會最嚴厲的批判)就源於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