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台灣學者吳東野:密集文化交流舒緩顯性台獨

http://www.CRNTT.com   2013-02-13 00:20:38  


 
  其實,從長期觀察民進黨政策的角度判斷,綠營學者何嘗不知道大陸的導彈並非針對台灣人民,也很清楚兩岸對話如果預設前提或條件,就根本不可能會有正面的發展與結果,更充分能認知到,大陸的政局不穩定,台灣難免也會受到重創。綠營學者提出的要求,嚴格說未必針對與會的大陸學者或北京領導人,其目的無非是透過台灣媒體,對獨派群眾表態。

    強化兩岸認同與互信的建言

  兩岸政治互信如果是建立在兩岸人民相互認同的基礎上,那麼兩岸人民愈能夠水乳交融,愈有助於穩固兩岸和平發展的態勢。未來的兩岸政治關係需要歷經一個共同建構的過程,兩岸都需要以同理心,展現自信、尊重、包容的氣魄。大陸對台政策需要顧及台灣人的自尊,經濟讓利可以使多數人感到受惠。

  中共十八大的政治報告,除了闡述推進兩岸統一的目標、強調反台獨與堅守“九二共識”的立場,並首次提出“一中框架”的概念,期許兩岸能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大陸所稱的“合情合理安排”,似乎想以安排台灣適當身分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為起點,藉此逐步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繼而促成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終極目標則是和平統一。

  問題在於,馬英九政府回應大陸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推進文化交流、增強民族認同的漸進式統一攻勢,現階段除了守勢,看不到強烈的進取心。未來的三年多,馬政府若始終堅守“不統、不獨、不武”的底線,沒有可長可久的兩岸關係論述與政治談判準備,就可能如前“國安會秘書長”所謂兩岸出現“瞬間豪大雨”的危機。

  台北會談第一會議廳的五場討論,與會學者提出許多具建設性而可行的建議。其中最值得馬政府思考的意見包括:首先,在提升文化認同方面,目前兩岸關係最令人憂心之處,既非何時進行政治談判,亦非何時完成統一,而是儘速設法修補兩岸認同斷裂問題。文化交流與合作如果是提升兩岸認同的必經路徑,兩岸即應設法排除障礙,儘速洽簽文化協議,同時設法在“中華民族復興”的概念下,共同建立兩岸認同的新機制。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郭偉峰提出以“非政府組織(NGO)模式”凝聚兩岸主流民意的建議,或為兩岸增進文化認同的可行方案;換言之,兩岸民眾可透過國際NGO組織的互動,累積經驗與善意,最終匯成主流民意,再反饋至政府的兩岸政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