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幹部公選與政壇“黑馬”

http://www.CRNTT.com   2013-03-13 10:42:19  


 
  用“公開”換取“公信”

  不相信官方的“辟謠”,也不相信媒體的調查,寧願去相信各種“陰謀論”,去散布各種足以給當事人帶來更多誤傷的“爆料”和“傳言”—這種迎合了大眾心理、彌漫在年輕幹部快速晉升路途上的“心理上的迷障”,頗值得人們深思。

  實際上,那些在仕途上“一馬當先”的“黑馬”們,之所以在官場上贏得先機、在“公選”中脫穎而出,除了的確有一些“黑幕”外,機遇恐怕更多的還是來自於某個偶然的時機巧合以及這個特殊的時代。梳理資料可發現,那些具有 “小、女、少、外”特質的幹部更容易從同僚中脫穎而出。

  詳言之,哪怕一個人在業績和能力上與其他同僚相似,只要其占據了年齡優勢(“小”)、性別優勢(女性)、民族優勢(少數民族)、政治身份優勢(黨外人士)中的其中兩點,到了仕途上的某個節點上,其均更容易勝出。因為,我國對黨政領導班子成員有著嚴格的結構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年齡結構。此外,對女性幹部、黨外人士及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上也多會有傾斜政策和硬性要求。

  以“80後美女副市長”董海濤所在的遼寧東港為例,董海濤等一批“80後”之所以迅速上位,與東港所在的丹東市的領導幹部隊伍老化、常年得不到更新有關。由於上級部門對黨政領導班子年齡結構的硬性要求,這些常年累計的問題需要在某次換屆之前突擊解決,於是,一批年輕的幹部遂有機會脫穎而出。

  比如,2012年丹東在三級人大政府換屆時,要求縣市區政府班子成員“必有1人35歲以下、1名非中共幹部、至少1名女幹部”。所以,這次東港市公選的15位年輕幹部中,才會非常注重女性幹部、黨外幹部的搭配。非中共黨員的 “80後美女”董海濤遂有機會成為副市長。儘管如此,輿論對其質疑並未消除。

  而此前幾個引起熱議的“最年輕市長”周森鋒、工作剛半年便任副縣級幹部的甘肅武威的焦三牛,則是“贏”在起跑線上:從清華大學畢業後,他們或是作為選調生,或是掛職鍛煉後留在地方工作。他們在仕途的起點上就身列為副處級,而這往往是有的公務員需要一輩子才能晉升到的最高官階。

  如此年輕即身居高位,難免讓周圍那些年齡上更“資深”、職務上更“青春”的同僚們心生不平。再加上其他落選者的“不滿”,公選制度本身的“漏洞”,以及公眾對官僚階層權力世襲的腐敗個案的痛恨,因此,網絡和輿論對年輕幹部“逢提必疑”也就不難理解了。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們對 “公選”不滿的不僅僅是這個制度本身“有機可乘”,還有對操作這套選拔程序的某些官員的警惕和擔心。而要換回人們對“公選”的信心,除了要完善公選的制度設計,加強對幹部選拔的監督、打擊違規提拔的個案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用更徹底、開放、透明的信息公開,來平息外界的疑慮以及質疑,而非簡單地以“符合法定程序、並無違規之處”等簡單的套話來應對、敷衍。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凡是那些動作很大的、在更廣範圍內的“公推公選”的幹部選拔活動,外界的質疑和指責也就越少。而這些獲得提拔上來的幹部也更能獲得民眾的支持。

  為了防止幹部任用出現“內部人控制”的情況,以及針對當前社會各界對幹部選拔任用極度關注的現狀,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黨建研究中心主任賴宏教授提出,對擬提拔幹部應建立更加完善的任前幹部信息披露制度。

  賴宏教授稱,應在黨內外對擬任用幹部的家庭社會關係、以往的履職情況及管理能力、財產狀況等信息進行披露,且這種信息披露應貫穿幹部履職的全過程,並實行“一年一披露”的常規化和制度化操作。對於那些不願意提供或者提供虛假信息的擬任人選,應視為不願意接受黨內外監督,直接認定為“不具備任職資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