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張茉楠:雙反是歐盟對華貿易政策轉向

http://www.CRNTT.com   2013-06-08 08:41:39  


 
  以歐盟的立場看,維護自身利益所面臨的挑戰已不再停留於傳統的關稅壁壘,而是潛藏在邊關之後的市場准入障礙和其他威脅。深入對方市場,掃除這些障礙是歐盟的利益所在。也正是圍繞歐盟貿易新政策,2010年以來,歐盟對外貿易戰略越來越具有進攻性,特別是對被視為最具潛力貿易夥伴的中國更是展開了凌厲的攻勢,對金磚國家尤其為甚。就貿易規模而言,金磚五國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從1995年的10%升至目前的20%多,其中2000—2012年五國出口增長6倍,而同期全球貿易量增長3倍,歐洲企業在本土和國際市場面臨著非常大的競爭壓力。

  2011 年5 月10 日,歐盟委員會提出將改革對發展中國家進口的優惠政策———普惠制,將目前享受歐盟進口優惠的176個國家和地區減至約80個,中國、巴西、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國家被排除在外。雖然歐盟聲稱,取消這些國家的貿易優惠是為了使最不發達國家真正享受貿易優惠,這也可以看成歐盟強勢貿易政策的出台後的首次體現。

  《貿易、增長和世界事務》貿易文件明確要為歐洲企業贏得新的重要市場開放和市場准入的機會,為此,與新興經濟體展開雙邊談判已經提上歐盟的議事日程。但中歐自貿區和雙邊投資協定談判進行的並不那麼順利,雙方在各自立場方面分歧依然較大。歐盟所關注的中國市場准入壁壘主要涉及:標準和規制、服務、投資和公共採購,以及知識產權的執法不足、不透明的標準體系、繁瑣的認證程序、進口替代型的產業政策、強制性技術轉移、給予當地生產商在原材料領域的優惠性准入條件等,而中國對歐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則更為看重。

  因此,伴隨著貿易摩擦和貿易爭端的不斷升級,歐盟貿易主動進攻態勢也愈發明顯。回顧歐盟貿易救濟歷史,歐盟在對外貿易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會設定貿易救濟的重點對象: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和韓國等亞洲四小龍,到始於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成為歐盟歧視性反傾銷的重點對象。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作為世界上實施貿易救濟措施第三多的經濟體(僅次於印度和美國),有三分之一的貿易救濟指向中國。截至2011年,歐盟共對中國產品發起169 起反傾銷調查案件,對50 餘類輸歐中國產品徵收反傾銷稅。尤其是近一時期以來,歐盟對華的貿易保護措施頻頻發力令中國可謂“應接不暇”,其背後的戰略意圖就是為了與中國未來的貿易談判不斷地積累籌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