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厲以寧:中國經濟實現雙重轉型的八條原則

http://www.CRNTT.com   2013-11-29 08:57:18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
  中評社北京11月29日訊/在傳統的發展經濟學中,經濟轉型是指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而計劃經濟體制的推行則被認為是另一條通往工業社會的道路,“十月革命”以後的蘇聯正是這樣走的。

  第一財經日報發表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厲以寧文章稱,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的實踐表明,依靠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工業社會是一條不成功的道路。這是因為,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雖然可以建立一批大型工業企業,但效率不高,代價過大,而傳統農業社會中的種種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以新的形式凝固化了,所以農業發展是失敗的。

  從1979年起,中國進入了雙重轉型階段。雙重轉型是指體制轉型和發展轉型的結合或重叠。

  什麼是體制轉型?就是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

  什麼是發展轉型?就是從傳統的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

  兩種轉型的結合或重叠是沒有前例的,也是傳統的發展經濟學中沒有討論過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一些新獨立的發展中國家,由於那里過去不曾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所以只出現發展轉型,即從傳統的農業社會逐步轉向工業社會。而1979年以後的中國則不同,一方面,要擺脫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以市場經濟體制代替計劃經濟體制,這就是體制轉型;另一方面,要從傳統的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使中國成長為一個現代化的國家,這就是發展轉型。

  文章表示,總結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與發展實踐,中國在推行雙重轉型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可以把這些經驗歸納為以下八項

  (一)體制轉型是雙重轉型的重點

  在雙重轉型中,重點是體制轉型,即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並要以體制轉型帶動發展轉型。這是因為,計劃經濟體制對中國經濟的束縛和限制是全面的;既包括城市,又包括農村;既包括工業,又包括農業;既包括城市居民,又包括農民。如果不打破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和限制,中國不僅不可能實現從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而且中國轉型的目標(使中國成為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也是無法實現的。

  (二)思想先行

  在雙重轉型準備階段,必須解放思想,清除計劃經濟理論的影響,否則改革與發展都寸步難行。1978年中國所進行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進而啟動了改革和對外開放。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的南方談話又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使中國走上了改革和發展的快車道。因此可以說,中國雙重轉型在短短的30多年內之所以能取得這樣大的成果,同“思想先行”是分不開的。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