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城鎮化

http://www.CRNTT.com   2014-01-05 08:21:39  


 
  城鎮化的動力來自於勞動分工的深化。勞動分工越細,專業化程度越高,相互之間的協作就越是緊密。依賴協作的專業化分工產生了更高的經濟效率,更帶來了空間形態上的集中、積聚和專業形態上的規模化,由此帶來了產業分工的細化和產業協作的網絡化。如果缺乏這個基礎,城鎮化是不可能發生的。農民變市民,與其說是社會身份的轉變,倒不如說是因勞動分工導致的職業身份轉變,即在專業化程度更高的非農產業就業。勞動分工奠定了農民市民化的經濟基礎,而農民社會身份的轉變,只是適應勞動分工深化而延伸到社會領域的變化。就此而言,城鎮化進程取決於勞動分工深化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產業發展。顯然,這是一個市場推動的自然發育過程。

  文章認為,對於政府來說,其職能不是去對城鎮化“拔苗助長”,而是對城鎮化的複雜過程進行風險評估,管理各種不確定性,防範各種風險。針對城鄉分治的體制,政府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和推動改革,清除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障礙。城鎮化是全社會的,是社會平等化的過程,包含了城鄉一體化。消除城鎮化的體制障礙,決不應是基於城鎮自身利益的考量,而是從全體社會成員共同的發展成果能否共享而得出的。站在這樣的角度來觀察,當前制約城鎮化的體制障礙主要在兩方面:一是農民出村的障礙。農民的財產權不可交易,無法像城里人一樣,其財產可自由轉移,農民被束縛在傳統的財產關係之中,自然也就無法從市場獲得財產性收入,如房產增值收入、土地增值收入等。二是農民進城的障礙。這主要是戶籍制度及與之掛鈎的公共服務待遇。兩個障礙就像兩堵牆,會使城鎮化變成一個封閉的孤島。這樣一來,中國的城鎮化就會有“胎死腹中”的風險。撇開了農村、農民和農業,城鎮化就只是一個空殼而變得毫無意義。城鎮發展,不等於城鎮化。政府應從社會進化和社會網絡化的角度來看待和規劃城鎮化,促進社會平等,進而促進經濟質量提升。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