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養老不及格

http://www.CRNTT.com   2014-02-27 11:50:53  


 
  而按實際贍養比(實際具有贍養能力的人數和老齡人口的比例)測算,中國“老得更快”。老齡化社會發展指數中,中國“老年贍養能力”分項得分只有39.1分,處於差等區間,說明受收入分配政策、產業結構和就業狀況、社會保障及退休年齡等政策的影響,老年贍養能力很差。尤其是,由於我國實際失業人口(特別是大學生)多、低收入人群大、退休年齡早,實際具有老年贍養能力的人數和老齡人口的比例情況更為嚴峻。2011年統計老年贍養比約為1:9(11%),而實際老年贍養比約為1:5(20%),即5個年輕人就要供養1個老年人。

  楊燕綏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如果從15~64歲的勞動人口中減去在校生、失業、低收入和提前退休的人數,中國在2010年即進入了深度老齡社會(贍養比約為5:1),可能在2020年進入超級老齡社會(贍養比約為2~3:1)。

  中國老人靠什麼養老?與美國、智利、新加坡等國家不同,中國老人養老基金、財產性收入較少,老年就業參與率較低(無法計算灰色勞動市場)。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老齡人口的資產結構如下:依賴國家轉移支付的養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的占29.3%;依賴勞動收入的占20%(主要是農村居民);依賴家庭成員供養的占48.8%;有財產性收入僅占0.3%,農村老年居民的土地使用權和城鎮老職工的福利房產尚未形成養老資產。

  西方國家的情況則非常不同。在芬蘭,老齡人口的收入中財政轉移支付的福利約占15%、勞動收入約占12%、財產性收入和資本利得約占73%;在美國,財政轉移支付的福利約占38%、勞動收入約占34%、財產性收入和資本利得約占28%;在日本,財政轉移支付的福利約占48%、勞動收入約占10%、財產性收入和資本利得約占42%。這些國家的老齡已經擁有養老資產和一定的人力資本,依賴家庭供養的情況很少。

  其實,中國農村老人擁有土地經營權,城市老人擁有福利房產(包括分房和購房),如何將其轉化為中國老齡人口購買老年服務和老年消費的能力,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挑戰。

  楊燕綏介紹說,老齡社會是科技推動和消費拉動型的社會,是第一人口紅利向第二人口紅利的過渡社會。第二人口紅利來自老齡人口的就業能力、消費能力、投資能力、納稅能力及其所產生的經濟貢獻。

  “德國、日本和瑞典等國家在進入超級老齡社會以後,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20%以上,其消費總額占總消費額的比重為25%~30%,甚至更高,老齡人口高消費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具有拉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然而,中國、韓國和巴西幾個國家的相關比重則相對較低,目前低於10%。中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已經超過總人口的10%,但他們的消費水平遠遠低於社會平均消費水平。”楊燕綏說。

  但是,在楊燕綏看來,老齡人口目前的資產結構和消費能力對老齡產業和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制約作用;人口結構直接影響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社會建設。“老齡化社會發展指數”評價結果顯示,中國老年人口供養負擔較重(費率高、贍養比趨低),亟待促進就業,提高勞動人口實際收入,減少低收入人口,增加工作和養老稅費繳費年限,保障農民土地權益,探索以房養老,培育養老服務體系和老齡產業,改善老齡人口改善老齡人口的資產結構,這既是戰略問題,也是系統工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