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烏克蘭與俄羅斯 千年來誰出賣了誰?

http://www.CRNTT.com   2014-03-31 08:30:29  


 
從兄弟到鄰居

  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烏克蘭大地再次淪為殺戮場。對於這場戰爭,今天的烏克蘭歷史教科書從完全不同於俄羅斯的視角做出評價: “對我們國家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最不公正的一場戰爭,因為無論蘇聯、還是德國都沒有考慮過烏克蘭獨立問題。英明的烏克蘭人明白,無法指望別人的幫助,只有自己能決定國家的命運。1942年烏克蘭反抗軍成立,反抗軍從法西斯分子手中解放了城市和村莊,保護了和平居民。蘇聯政府不希望烏克蘭擁有自己的軍隊,所以在 1943年納粹侵略者被趕出烏克蘭後,布爾什維克黨人開始同烏克蘭反抗軍作戰。旨在消滅烏克蘭人民的戰爭一直持續到1953年”。在西烏克蘭,人們把二戰期間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班傑拉分子視為民族英雄,在一些地區竪立著班傑拉分子等人的雕像和紀念碑。相反,聚集著大量俄羅斯族的烏克蘭東部地區則為曾經解放烏克蘭後被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和烏克蘭反抗軍殺害的蘇聯傑出統帥瓦圖京大將建立了紀念碑。

  二戰結束之後,原先屬於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烏克蘭人聚集區被劃歸蘇聯,實現了“所有烏克蘭人都生活在一個國家”的夙願。1954年2月,作為慶祝《佩列亞斯拉夫協議》簽訂300周年的活動,赫魯曉夫把沙皇1783年從韃靼人手裡奪來的克里米亞半島作為“友誼的象徵”贈予烏克蘭。現代烏克蘭的疆域就此最後形成。對於赫魯曉夫的慷慨,俄羅斯一直耿耿於懷,蘇聯解體後的克里米亞的俄羅斯族居民也一度出現過聲勢浩大的從烏克蘭獨立的浪潮;可是烏克蘭卻也並不領情,“在紀念俄烏合併300周年之際,把克里米亞半島並入烏克蘭是企圖把韃靼居民從半島遷移出去的部分道德責任轉嫁到烏克蘭頭上,迫使烏克蘭負責恢復半島的經濟和文化生活。莫斯科中央則毫發無損,因為同樣可以監督烏克蘭”。

  赫魯曉夫把克里米亞送給烏克蘭的時候,恐怕不會料到俄烏還有分家的一天。莫斯科越來越傾向相信,在“牢不可破的聯盟”之中,民族問題已經一勞永逸地最後解決,各民族將以俄羅斯人為核心形成新的共同體——“蘇聯人民”。但平靜的表面下始終有反抗大俄羅斯主義的暗流湧動,1972年5月,烏共第一書記謝列斯特被解職,第二年被趕出蘇共政治局並強迫退休,他的罪名是在1970年的烏克蘭文著作《我們的蘇維埃烏克蘭》中謳歌了烏克蘭的歷史,肯定了哥薩克“蓋特曼”的進步作用,對本民族的愛溢於文字之間,因此“過多地渲染了過去的烏克蘭”、“有民族主義情緒”。與他相關的3.7萬人受到牽連。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出生於1908年的謝列斯特的壽命竟然比成立於1922年的蘇聯還要長,在1996年去世前,謝列斯特有幸見證了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變化:蘇聯解體。

  1991年12月1日,就在“8·19”事件後的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為維護一個哪怕只是徒有虛名的聯盟而苦苦支撐的時候,烏克蘭舉行了全民公決,83%的選民參加了投票,其中99.85%贊成獨立。這給了搖搖欲墜的聯盟大廈致命一擊。在人口和綜合國力上,烏克蘭是聯盟內的第二大國,它是蘇聯的糧倉和重工業基地,1950年代至80年代,烏克蘭上繳中央的資金占蘇聯預算的五分之一。聯盟的贊成者和反對者都承認,“無法想象一個沒有烏克蘭的聯盟”,烏克蘭的獨立敲響了蘇聯的最後喪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