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諾曼底登陸70周年:今天怎麼看?

http://www.CRNTT.com   2014-06-07 09:43:23  


 
  今年在紀念諾曼底登陸70周年之際,觀察家和歷史學家們卻驚詫於今天的國際格局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這一變化將會引導世界走向何方,令人警惕、令人擔憂。說歐盟正面臨內外“交困”可能屬於“用詞不當”;但歐盟必須直面深刻的內外危機,則是無疑的。恰好在紀念登陸70周年前夕發生的烏克蘭事件和歐盟議會選舉,從兩個領域展現了歐盟面對的嚴酷現實。

  但在探討這兩個重要問題之前,首先應該提及另外一個值得人們關注的問題——

  我們究竟應該如何來看待和評價歷史?

紀念諾曼底與正確評價二戰歷史

  法國在二戰中的作用是獨特的。戴高樂將軍和主導著法國國內抵抗運動且犧牲巨大的法共,幾乎是法國得以挽回榮譽和躋身戰勝國行列的唯一“通行證”。法國日益隆重地紀念諾曼底登陸,但令法國頗為尷尬的卻是當時參與登陸的法國士兵實際上僅177名,不僅大多數戰死沙場,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未為法國國家所承認,一直到諾曼底登陸戰役60年後,其中的36名戰士才得到國家勛章,他們的忠誠和勇氣才得到國家的承認……

  當時諾曼底登陸從軍事角度看,其戰略意義是否能夠與斯大林格勒之戰甚至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和阿拉曼戰役相提並論,史界是有爭議的。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威廉·夏伊勒在他的暢銷書《第三帝國的興亡》裡甚至沒有為諾曼底登陸花費太多筆墨。事實上,二戰史的關鍵性戰役,是蘇聯在1942年年底對斯大林格勒採取的大反攻及其決定性勝利。“斯大林格勒戰役與阿拉曼戰役、英美在北非登陸合在一起,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到了偉大的轉折點。”夏伊勒這樣寫道。但對比今天諾曼底登陸與斯大林格勒之戰在世界輿論中的影響和地位,是令人深思的。

  在很多二戰史學家的眼中,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納粹德國在二戰中的首次關鍵性軍事失敗,德軍從此由戰略進攻被迫轉向戰略退卻。瓜島戰役也同樣標誌著日本皇軍在太平洋戰區戰略優勢的終結。而諾曼底登陸戰役是盟軍開辟西線戰場的重大勝利,當然值得紀念。但這一戰役在軍事上的意義並非那麼重要。然而問題是,在今天掌握著絕對話語權的西方統領的世界輿論中,對諾曼底登陸的紀念,遠超斯大林格勒,以至於今天世界各國很多年輕一代只知諾曼底而不知斯大林格勒戰役。今天把諾曼底戰役說成是“第三帝國滅亡的開端”,顯然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的一種有意的“重新評價”,以抬升美、英等西方國家在二戰中的角色而故意削弱蘇聯的作用。對比一下諾曼底和斯大林格勒兩大戰役中參戰人數、作戰時間、陣傷亡統計以及此後戰局的發展、變化,應該可以得出一個相對客觀的結論。

  熟悉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的人們都知道,早在1941年9月,獨力承受著希特勒投放戰場幾乎全部精銳兵力的蘇聯,就已經要求英美盡快在西線開辟第二戰場,以從東西兩線夾擊法西斯德國,減輕蘇聯的軍事壓力。到1942年6月德國攻勢最猛烈而蘇聯處於軍事上最為艱難的時刻,斯大林幾乎是“懇求”羅斯福和丘吉爾登陸法國,但卻遭到明確拒絕。當時美英的借口是尚未做好軍事準備,但實際上則是懷著“坐山觀虎鬥”的心態並希望蘇德兩敗俱傷而有意拖延。事實上正因為對英美戰略決策做出了正確判斷,希特勒才敢於在1942年夏季將德國在西線的幾乎所有精銳部隊都調至東線,意欲一舉擊垮蘇聯的軍事抵抗。史學家們後來發現,當時德國在意大利和的黎波裡“除了幾艘潛水艇和幾架飛機以外,別無任何武裝力量”(可參見《第三帝國的興亡》等書)。也就是說,如果當時西線立即開戰,法西斯德國垮台的日子可能會提前。但當時英美遲遲不開辟第二戰場,而希特勒也將戰爭前景放在打垮蘇聯後與英美媾和的希望上。這是否導致英美拖延對德作戰,迄今史學界仍然爭論不休。今天在西方話語權的強大導控下,歷史確實存在著失去其客觀、真實面目的危險。

  諾曼底登陸紀念日趨隆重,其中的潛台詞到底是什麼,也許我們要再過若干年才能洞悉。我們對國際事務的理解總是慢了半拍甚至一拍,這正是歐美能夠在世界輿論上主導話語權的重要原因和結果。這也是為什麼西方不惜代價也要將歷史的解釋權牢牢控制在手中的根本原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