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走向“新常態”的宏觀調控與改革進行時

http://www.CRNTT.com   2014-08-27 08:30:48  


  中評社北京8月27日訊/習近平總書記已明確表示“新常態”,作為研究者領會其內涵,基本判斷是中國面臨經濟運行狀態的一個階段性改變,即原來的狀態需要轉變到一種新的相對穩定的常態。

  中國經濟時報發表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文章表示,首先它對應的是學術界和相關方面已經共同討論了一段時間的中國潛在增長率明顯要下一個台階的問題。前面30多年總結下來,年均GDP這一指標代表的經濟運行態勢,是接近兩位數(9.8%左右)的水平,而現在一般認為不可能再維持,可能要降到另外一個區間。關於這個區間的具體量值,這幾年宏觀調控當局設定的年度7.5%和“7.5%左右”,應該就大致對應著管理部門的一個判斷值,從現在看,應該也是今年有望實現的一個狀態。有一些學者認為,如果處理得好,即如果中國把自己一些需要做的事情基本做到位的話,還有望實現20年8%左右的增長表現;另外一些學者則強烈表示不認同,認為現在7.5%的狀態還要繼續往下走,繼續跌到7%以下,甚至有人說再過幾年我們可能只能在5%—6%這個區間狀態等。這還沒有形成一個基本共識。

  文章提出,我們現在可以把“新常態”概念下的當下表現看做是要完成一個以增長速度指標為代表的運行態勢的探底過程,在這個探底過程中面臨的現實狀態已經有“三期叠加”等說法。矛盾凸顯期、經濟運行的換擋期和前段擴張效應的消化期都是不可否定的。在這幾期叠加上,更關心的是我們需要加上一個“改革攻堅克難的推進期”。這是我們主觀上特別值得抓住的事情,因為要把這個探底過程處理得盡可能符合意願,即把過去的狀態銜接到相對穩定的新常態上,我們能夠選擇的最關鍵變量就是制度供給變量。當然,這要伴隨著中國打造經濟“升級版”的種種努力: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再落到穩增長、惠民生、調結構、促改革。

  其中,“促改革”是非常值得我們看重的、可選擇的、要把文章做足的變量。如果把“促改革”處理好,新常態演變過程的宏觀調控能夠和“改革進行時”形成良性互動,那麼,我們現在7.5%左右增長速度區間的表現雖然可能還有一個完成探底的過程,但它應該能夠相對順利地“趨穩”,趨穩以後再結合著把各種上行因素調動出來對衝下行因素,通過這些努力應該能夠完成一個“蓄勢”——“趨穩”、“蓄勢”之後,我們追求的是長期的次高增長速度。

  這個次高增長速度,粗略地說,雖然現在並沒有一個研究主體可以拿出全套的模型處理實證數據並往前預測,來得到一個很精確的、取得共識的判斷,但是我們應該有望在7%以上的區間運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國現階段在城鎮化和老齡化等大的演進特征面前,潛力、活力的釋放空間仍然是清晰可見的。比如中國的基礎設施,在前面已有若幹輪的建設、升級換代改造之後,現在還面臨著迫在眉睫的、進一步升級換代的要求。我們可以稍微觀察一下高鐵這幾個月的表現,不光是過去所說的京滬線上“一票難求”,其他主要線路也是大同小異。這個“局部短缺”所對應的,就是我們可能進一步激發的產能利用潛力、增長空間和需求釋放以後由供給回應形成的支撐經濟相對高速增長的條件——但必須以改革來放鬆供給約束,釋放供給潛力。這方面,我們的研究群體應該特別關注和加以深入探討,抓住這個以制度供給激活潛力而最值得爭取的前景,通過“趨穩”、“蓄勢”進入長期次高增長速度狀態,也就是說,把“新常態”和我們應該調動的“新動力”,還有我們在認識上特別強調的“新供給”,有機地結合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