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為何中日經濟高度依存無助於改善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4-09-15 09:39:08  


資料圖:2007年12月1日,首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華社記者 陳樹根 攝
  中評社北京9月15日訊/為什麼中日經濟依存日益緊密,然而雙邊政治安全關係卻在不斷惡化?這不僅是決策者和民眾感到十分迷惑的現實問題,也對冷戰後全球化相互依存增加衝突成本的主流學說構成嚴重挑戰。學者張雲今天撰文《為何中日經濟高度依存無助於改善關係》,就此進行了一番分析:
 
  在2006年執政後不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中國,中日發表了聯合聲明宣布建立“戰略互惠關係”,然而八年後的今天估計沒有人會認為這個目標已經實現,甚至有人說中日目前屬於“戰略互損”關係。
 
  2007年後中國一直是日本最大貿易夥伴,2012年雙邊貿易額為3337億美元,約占日本對外貿易總額20%(日美貿易額比重為12.8%)。同年,日本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和最大投資國,在華日本企業2萬多家,居各國之首。然而同一時期,中日關係卻跌入了邦交正常化後的最低谷。
 
  為什麼中日經濟依存日益緊密,然而雙邊政治安全關係卻在不斷惡化?這不僅是決策者和民眾感到十分迷惑的現實問題,也對冷戰後全球化相互依存增加衝突成本的主流學說構成嚴重挑戰。
 
“經濟依存無用論”的流行
 
  安倍在今年初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把現在的中日關係類比為一戰前的英德關係,暗示經濟高度依存對於阻止軍事衝突無用,這讓國際媒體感到嘩然。然而持有類似的“經濟依存無用論”在國際上並不乏同調者,2月菲律賓總統阿基諾把目前東亞的局勢比做二戰前。這聽上去好像也很有道理,東亞內貿易依存度的確從30年前的約30%增加到了現在接近50%,東盟(亞細安)國家對於亞洲的出口總額占據了東盟整體GDP的65%,但是東亞地區的政治關係發展並沒有如同經濟依存度那樣成比例地同向發展。
 
  烏克蘭危機後,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莉把俄羅斯總統普京比做是希特勒,暗含的邏輯是冷戰後俄羅斯與歐盟美國不斷增強的經濟依存,並沒有能夠阻止俄羅斯的領土野心和民族主義膨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