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全球產業分工深化下的價值鏈突圍戰略

http://www.CRNTT.com   2014-12-05 09:42:24  


  中評社北京12月5日訊/2013年,中國進出口總值25.83萬億元人民幣(折合4.16萬億美元),扣除匯率因素同比增長7.6%。這是中國年度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4萬億美元的關口,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貿易大國。

  中國經濟時報發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表示,但從價值鏈的角度看,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獲取的實際利益遠遠低於發達國家。隨著中國低成本優勢的漸漸流失,中國製造業必須建立成本領先之外的競爭力,向生產率要效益,向價值鏈的上游攀升,才能從貿易大國真正走向貿易強國。

  全球價值鏈主導全球貿易格局的深層次改變

  文章稱,近十多年來,國際分工越來越表現為相同產業不同產品之間和相同產品內不同工序、不同增值環節之間的多層次分工。國際分工的範圍和領域不斷擴大,逐漸由產業間分工發展為產業內分工,進而演進為產品內分工為主的國際分工體系。以產品內部分工為基礎的中間投入品貿易稱為產品內貿易,從而形成了“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全球價值鏈分工”有三個顯著特征:一是最終產品經過兩個或兩個以上連續階段的生產;二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參與生產過程並在不同階段實現價值增值;三是至少有一個國家在其生產過程中使用進口投入品。

  面對全球價值鏈主導貿易新格局的大背景,依據原產地原則進行的傳統總量貿易統計至少存在兩個弊端:第一,由於大量中間品貿易的存在,統計跨境總量貿易而非淨增加值會產生大量重複計算;第二,由於沒有反映出產品在生產環節上的流動,所以雙邊貿易統計中包含了他國中間投入品價值。如在“三角貿易”模式中,中國向美國的出口中就包含了大量從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進口的中間投入品,迫切需要新的國際貿易統計方法。

  因此,一種能夠真實反映全球貿易運行和貿易秩序的全新核算方法——貿易增加值(Trade in Value Added)統計正在越來越受到關注。由於基於全球價值鏈的附加值統計方法是在統計各國價值貢獻的時候,扣除了傳統通關統計中折返增加值,避免了重複計算,能夠真實地反映出各國在全球貿易中的狀況。

  在國際貿易組織的大力推動和倡導下,2011年以來主要權威國際機構紛紛發布了基於貿易增加值統計的相關研究報告,如2011年WTO和日本IDE—JETRO發布的《貿易模式和東亞的全球價值鏈:從貨物貿易到任務貿易》報告等,引發了國際輿論的高度關注,使得人們對全球經濟失衡有了重新的認識。根據WTO和IDE—JETRO(2011)報告,以增加值貿易方法測算,中美貿易順差在2000年、2005年和2008年三個年份相比傳統統計方式計算出的順差額要縮小20%—27%,如果考慮到加工貿易因素,貿易失衡的程度更是會減少40%以上,甚至在2005年達到了53%的縮減規模,可見,全球失衡的狀況並沒有全值統計那麼嚴重。

  貿易增加值統計還原中國的貿易統計幻覺

  文章提出,(一)全球大約有5萬億美元被重複計算

  一國的出口產品中,不僅包括國內增加值,也包括國外增加值。國內增加值指一國的出口產品中所包含的本國增加值,這部分增加值由本國生產出口至其他國家或者被折返回本國。UNCTAD(2013)報告顯示,全球出口中約有28%是進口國僅僅為了將其作為生產某種出口商品或服務的中間產品而進口,在2010年19萬億美元的全球出口中,約有5萬億美元被重複核算,而這對於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以加工貿易和中間品貿易為主的貿易模式,這種重複計算和虛增的成分更大。

  在全球價值鏈上,美國主要以其掌握的核心技術專業化生產高附加值部分,而中國由於長期以來高技術研發能力不足,主要以其豐裕的勞動力承接產品加工、組裝等低附加值部分。這樣的分工決定了中國勢必進口大量中間投入品;而美國主要是以跨國公司為主體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生產和銷售,表面上大多表現為中間產品的跨境出口,事實上是國內生產在世界範圍內的布局和延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