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新常態意味著中國經濟“浴火重生”

http://www.CRNTT.com   2015-01-04 09:44:58  


 
  生態文明建設

  文章認為,從更廣義的人與自然的關係而言,人類在地球上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取決於資源環境的承載力與可持續性。忽視環境與生態的發展,會從根本上破壞發展的可持續性。綠色發展是人類共同的目標。過去30餘年中國的高速增長伴生了高污染排放和環境破壞。嚴重的生態破壞,對我們的生活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據相關機構測算,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生態退化和環境污染帶來的經濟損失約相當於GDP的8%,2005年以來這一數字有所降低,但仍達4%左右。如果扣除生態退化與環境污染造成的此類經濟損失,我們的真實經濟增長速度只有5%左右。不講生態保護的增長,直接減少了人類的福祉,這樣的經濟增長當然要大打折扣。新常態下的增長,必須摒棄先發展後治理的老路,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一系列的政策設計與制度保障。在目前的經濟架構下,絕大多數環保、治污、生態修復活動都被視為經濟運行的“成本”,是增長績效的“扣除”。在這一框架下,絕大多數生態文明建設的行為都成為企業負擔。為從根本上解決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負向激勵”問題,我們建議修改統計方法,其基本方向是將企業在環保、治污、生態修復等領域的投入盡可能統計為國民產出。在這方面,美國業已提供了先例。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創造有效的制度,保證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贏。

  此外,我們還要從制度上保障生態紅線,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能源、水、土地節約集約使用制度,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社會公平與包容

  文章強調,在注意增長質量與效率的同時,關注社會公平和百姓福祉,促進包容性增長,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最近流行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讓全世界將目光再次聚焦於不平等和如何實現包容性增長方面,更凸顯了公平和包容的重要性。

  在中國,制約公平和包容性增長的因素主要體現在收入分配偏頗和社會流動性不足兩個方面。

  就收入分配來看,庫茲涅茨曲線存在,意味著中等收入國家往往會面臨最為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這不僅成為近年來有關“中等收入陷阱”討論的重點之一,更在許多拉美、東南亞國家發展經驗中得到驗證。而中國的發展軌跡也表明,在由低收入邁向中等收入的過程中,貧富差距擴大、收入分配不公、社會矛盾增多等重大結構性問題也異常突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如Piketty(2014)分析的一樣,在於資本統治勞動,利潤侵蝕工資。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3~2012年,中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維持在0.47以上,超過國際普遍認可的0.4的警戒水平。令人不安的是,這種收入分配格局已經引發人民群眾對社會公正、決策參與、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問題的強烈不滿。

  從社會流動性來看,中國確有陷入社會階層和利益格局固化的危險。在改革開放的前二十多年間,中國的社會流動性有所上升。但在近十餘年中,社會流動性又趨於下降。從長遠看,這種趨勢的延續,可能固化既得利益和貧困階層,並導致社會矛盾激化,最終使經濟社會發展停滯甚至失控。這種狀況,比靜態的貧富懸殊更值得憂慮和關注。因此,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將致力於減小收入分配差距和提高社會流動性,實現公平和包容性增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