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階段

http://www.CRNTT.com   2015-01-17 09:44:28  


中國將在一個新的台階上領跑并持續發展
  中評社北京1月17日訊/2014年,中國經濟表現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下行壓力加大。一季度GDP增長率延續了上年的下行態勢,二季度雖略有反彈,但三季度又開始下行。預計四季度將維持著這一狀況。全年經濟增長率為7.4%。如果將時間延伸了看,自2010年第二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就開始下行,至今已經延續了18個季度,已超過以往任何一個經濟周期的變動。與此相對應,PPI也連續負增長達34個月,也已打破紀錄,並且看來在短期內難以持正。表明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存在,而且有可能進一步加重。

  一、中國經濟為什麼下行

  中國經濟時報發表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文章分析,這輪中國經濟下行不僅僅是周期性因素,而且有結構因素,從而呈現趨勢性變化。如果和改革開放35年以來的經濟增長相對照,可以明顯看到,趨勢性變化是由下列經濟增長條件的深刻變動引起的。

  第一,改革開放,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一如其他亞洲國家,搭上了經濟全球化的快車,走上了出口導向的工業化發展道路。進出口總額一度占GDP的67%左右,為大國所罕見。2007年,經常項目順差曾達到GDP的10.7%的歷史頂點。但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表明,主要發達經濟體負債消費的模式難以為繼,經濟將長期處於“去杠杆化”的狀態之中。與此相對應,經濟增長乏力,並時時伴隨衰退之憂,成為新常態。受此拖累,新興經濟體也普遍放緩了增長步伐,並伴隨著金融風險的擴大。世界經濟低迷造成外需萎縮,嚴重影響著中國經濟的現實表現。事實上,2014年以來,中小企業的困境,表面上看是“融資難、融資貴”,但本質上是這幾年出口訂單少,尤其是長單少所致。本以為訂單少是暫時現象,為維持生產暫時借入一些高成本資金,但是由於世界經濟長期低迷,出口訂單難有增長,致使債務沉重化。這表明,傳統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方式不僅不可持續,而且現實也難以維持,從而必須轉向內需擴大。

  第二,長期以來,中國是有鮮明二元經濟特征的發展中國家,呈現出農村剩餘勞動無限供給的經濟增長模式。從上世紀90年代初,受工業部門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從而能提供較高工資的吸引,大量農村勞動力開始流向沿海異地打工。由於農民工眾多,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農民工平均工資多年不漲,增加收入主要靠加班。廉價的勞動力構成中國製造業的低水平競爭優勢,中國也因此而成為世界的“工廠”。但是,隨著工業的發展、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劉易斯拐點開始顯現。目前超過50%的45歲以下的農村青壯勞動力已不再務農,其中25歲以下的農村勞動力70%以上已經離開農村務工。這使農民工工資開始普遍上漲。最低工資的普遍上漲,表明靠廉價勞動力移入的低成本製造的競爭優勢正受到挑戰。經濟增長需要轉向技術進步、轉向勞動力生產率的提高。

  第三,中國人口結構正在老齡化,人口紅利逐步消失。從2011年開始,新進入市場的勞動力呈下降之勢。2012年下降345萬人,2013年下降242萬人。自此,中國勞動力開始出現絕對減少。一方面,這意味著工資上升將成為普遍現象,今後的經濟增長需要更依賴於技術進步帶來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也意味著撫養比上升,儲蓄率也將開始歷史性下降。而儲蓄是投資的來源,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是靠投資驅動的,在金融危機前,出口的擴張帶動了民間投資的高漲。金融危機後,為了保增長,政府投資取代民間投資成為主力。隨著儲蓄乏力,進而儲蓄率的下降,投資驅動型經濟增長將難以為繼。事實上,2014年9月以來,銀行業存款無論增長率還是絕對額都開始下降,除居民風險偏好改變的因素外,不能不視為儲蓄率下降現象出現的信號。這表明,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正在轉換,由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

  第四,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是資源能源耗費型的、環境不友好型的,伴隨著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及生態資源的消耗,這一增長方式的不可持續性已暴露無遺。這表明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必須改弦更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